返回三十九章 朱家(1 / 1)民国时代的爱情首页

因为在街上遇见何韬,朱巧珍便一直念念不忘,于是便到何府拜访大太太,顺便想着要是能巧遇何韬就好了。到了府里,因为何家与朱家关系想来不错,所以便没有人拦着她,走到了大夫人院子口,有下人到屋里禀报大夫人,说道:“夫人,朱家小姐在门口。”太太太听得此话,皱起了眉头,虽说何韬和朱巧珍的事情八字还没有一撇,可是眼前盛怜在这里,就怕那姓朱的丫头说出什么胡话,让盛怜误会就不好了,可是今日若是不让朱巧珍进来也不合适,又想着对下人说自己身体不适,今日就不见客了,恐怕扫了朱家的颜面,思来想去,大夫人最后还是让下人说自己身体不适,让朱巧珍他日再来。屋子里盛怜听着大夫人与下人说的话,不禁疑惑,朱巧珍是什么人,大太太竟然如此为难,只是心里默默的观察着大太太的一举一动,嘴上却什么都没有说,还是不得不说大家族里的孩子心机真的是深的很。朱巧珍本来开心的在院里等着下人来通知自己进去,没想到却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出来。

好不容易,那个丫鬟中午出来了,朱巧珍知道,她是大太太的丫鬟,便开口问道:“我可以进去了吧?”不料那丫鬟开口说道:“真是不好意思啊,朱小姐,我家夫人今日身体不适,您还是改日再来吧。”朱巧珍听得那外套这么说话,不禁心中不快,便开口说道:“原来何阿姨病了啊,那就快让我进去陪陪她吧。”那丫鬟一看朱巧珍竟然想进去,便挡住了。朱巧珍从小便与何韬玩的极好,与大太太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在朱巧珍看来,大太太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亲,所以在大太太面前也从来不顾及什么礼节,没想到这次这个丫鬟竟然挡着自己不让进去,真的是太反常了。丫鬟说道:“朱小姐莫要为难我。”朱巧珍说道:“那好,我走了。”便默默的往出走,一路上想起丫鬟的反应是越想越不对劲,心想着莫不是何府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能见得的。

屋子里,大太太一直和盛怜说笑着,盛怜今日特地带来了北京的特产与大夫人分享,至于盛怜对何韬的心意,大夫人作为一个过来人看得十分真切,而且这盛怜也衬她的心意,在她心里朱巧珍是不配与盛怜相提并论的,所以对待盛怜也就按照对儿媳妇般的对待了早就,听得丫鬟进来在耳边禀报那朱巧珍已经走了,大太太不由得嘴脸的笑容越发的明朗,盛怜耳力极好,而且丫鬟也没有特地把音压的很低,所以便听了个一清二楚,她想出去看看那个朱巧珍,便起身对大夫人说道:“夫人,我今日里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些事情,就先回去了,您不用派人来送我了,也没有多远。”大夫人哪里敢让盛怜自己走回去,便执意要派人送盛怜,俩个人争来争去就浪费了一些时间,盛怜急着出去想看一眼朱巧珍,便脸色沉了下去,大太太觉得因为这种事情闹的不愉快不值当,便也不好再派人相送了,就仍由盛怜一个人走了。

恰巧朱巧珍感觉到事情不太对,便返回头来,往何府里又走去,正看得大夫人的丫鬟送盛怜到何府门口,气的朱巧珍一下瞪大了眼睛,发问到盛怜:“你是哪个?是刚刚在何夫人府上做客的吗?”盛怜看的朱巧珍的样子心想到,看来就是她了,便说道:“你怎么知道?我刚刚的确是在大夫人府上做客的呢。”边说盛怜边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模样,再反管朱巧珍,却是一脸的凶神恶煞,似乎要吃人了似的。朱巧珍一把抓注盛怜的衣领,怒吼道:“别在我这里装蒜,你是去做什么的?给我说清楚了,大夫人今日不是生病了不见客人吗?朱巧珍的内心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看的盛怜身上穿的衣服不像是小家小户里养出来的女孩儿,该不会是。。。想到这里她不敢再往下想了。她现在内心只有一个想法,何韬以后的的夫人只能是她,她现在一定要把这件事情给搞清楚了。盛怜也不恼,只是捂着嘴巴一笑,说道:“你从哪里听说的呀?何太太明明好得很。”说罢便把衣服的领子揪出来,扭头走掉了。朱巧珍起初呆呆地站在路边,后来她内心告诉自己,事情一定是自己多想了,可是如果是自己多想了,何夫人刚刚为什么不敢见她呢?让她越想越抓狂,便大步走了进去。

也没来的及丫鬟通报,这次她直接闯了进去,便质问大太太道:“刚才走出去的那个女子是谁?”大太太见的朱巧珍这么说话,心中气不打一处来,便说道:“你这丫头真是没有礼节,怎么这样同我说话。”朱巧珍说道:“你根本就没有生病,干嘛说自己病了不见我?”大太太心里一时语塞,只说到:“我想见谁不想见谁,还轮不到你做主。”听得大太太这么说话,朱巧珍抹了抹眼泪,一扭头便跑了。朱巧珍是朱家的独女,朱老爷一直对她宠爱有加,从小有什么事情都由着她的性子来,朱老爷听得女儿向自己哭诉,心想到,这何家也太不把自己当人看了,扫了自己女儿的颜面,便是扫了他朱家的颜面。朱老爷高声说道:“何韬有什么好的,不过是出过度了层金,若不是家里依仗着,不过是一个报社社长,哪里比得上我朱家家大业大,我朱家就你这么一个闺女,以后产业都是要交给你继承的,以后不许何韬,也不许和何家有来往。”朱老爷最见不得女儿受委屈,便约了何璞,将女儿在何家的委屈说了出来,还发了狠话,说道:“以后何家有什么需要朱家的地方,别怪我不帮忙。”其实何家有很多地方都是要依仗朱家的,这么多年来,俩家都是互相扶持的,朱家几乎掌握了全省一大部分的粮米,可以说没有朱家的帮助,何家也不可能在这里扎这么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