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章 白眼狼史(1 / 2)安史攻略首页

新罗兴起于今韩国庆州一带,4世纪时统一辰韩诸部,形成国家,其疆域仅限于今韩国庆尚北道大部(辰韩故地),5世纪时扩展到江原道南部(被新罗征服的东濊部落“河西良”)。6世纪以后,新罗疆域大幅扩张,向东于512年征服了于山国(郁陵岛),532年开始进军洛东江下游(今韩国庆尚南道),到562年兼并帘地的伽倻诸部。553年占领汉江流域,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取得出海口,到560年代又北拓至盖马高原,达到统一前新罗疆域的巅峰。此时的新罗国土为除开济州岛、忠清南道和全罗南、北道的韩国和朝鲜的江原道、咸镜南道大部,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

7世纪以后,由于高句丽、百济的攻击,新罗新开拓的国土逐渐丧失。后来乞师于唐朝,借唐朝之手灭高句丽和百济,然后驱逐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统一了浿江(今朝鲜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以大同江口到永兴湾一线与唐朝(后与渤海国)接壤,国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此疆域从676年一直保持到10世纪初新罗分裂为“后三国”之际。

唐初,朝鲜半岛处于高句(gōu)丽、百济、新罗三国争霸的“前三国时代”,国力最强大的高句丽联合百济攻打新罗,新罗节节败退,形势危急,有亡国之忧。

当此新罗危难之时,大唐秉持着“国际主义精神”,给新罗以“最无私的援助”,与新罗联手,先灭百济,后灭高句丽,使新罗转危为安,无数大唐儿女在新罗“抛头颅洒热血”,大唐与新罗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友谊”。

然而高句丽前脚刚被灭,新罗后脚就开始支持高句丽叛军,进攻大唐控制下的百济和高句丽故地,并且趁着唐朝在西线与吐蕃连番大战,难以兼顾朝鲜局势,最终从唐朝手中夺取了整个朝鲜半岛,活脱脱一个白眼狼。

可见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应该看具体的利害形势,不能受意识形态的无谓干扰,什么血淋淋的友谊之类更加靠不住。

高句丽不是朝鲜人——在朝鲜半岛三国兴起之前,中国东北地区有一个大国,叫做夫余,是由东北中部的土着濊(huì)貊(mò)建立的国家,国土基本等同于今的吉林省。

濊貊又称貉族,与中原自西周时就有交流,而且是农耕民族,所以到汉朝时文化已经相当发达,跟周边的游牧民族迥异。汉朝对夫余也特别关照,礼遇为东北诸国所不及。

夫余作为大国,其影响力逐渐辐射到整个东北亚。文化先进的夫余人分批南下,有一批统治了今日辽宁一带的濊貊人,建立高句丽国;另一批统治了今朝鲜半岛西南部的马韩部落,建立百济国;甚至还有一批有可能渡海征服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权。

而朝鲜东南部的新罗国,则是辰韩、弁韩部落联合建立的国家。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三韩民族与濊貊民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新罗与百济同属于三韩民族,高句丽属于濊貊民族,最终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三韩民族成为朝鲜半岛的主体民族。

新罗末年,国土分裂出泰封、后百济两国,与新罗争霸,是为“后三国时代”。泰封国将领王建夺位,改泰封国为高丽国,高丽国攻灭新罗、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史称王氏高丽。

由此可见,高句丽跟后来的高丽完全不是一回事。

高句丽是濊貊民族所建,濊貊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虽然高句丽扩张到了朝鲜北部,但朝鲜北部原属汉朝的朝鲜四郡,所以高句丽可以是中国政权;高丽则是三韩民族的新罗改朝换代的产物,也是三韩民族的国家,是妥妥的朝鲜政权。

魏晋易代之际,鲜卑慕容氏崛起,慕容廆把夫余国打得星流云散,夫余国在东北的霸权开始被高句丽取代。

高句丽的扩张起初并不是一番风顺。曹魏正始五年(244),魏将毋丘俭大破高句丽,攻陷并摧毁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东晋咸康八年(342),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皝率领耀眼的名将慕容翰、慕容霸(即后来的慕容垂)把高句丽打得满地找牙,又一次攻陷丸都。

不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北中国陷入长期的乱世,对边远地区控制力下降。高句丽趁此机会,逐渐夺取了汉朝的朝鲜四郡,在今朝鲜北部建立了稳固的后方,所以虽然屡经失败,依然能够卷土重来。

隋朝统一中国时,高句丽也已经成长为东北亚的大国。很多人对隋唐政权几十年如一日,以灭亡高句丽为己任,劳民伤财的频繁征伐蕞尔国高句丽表示不可理解,其实高句丽可不是国。

吸收了中国的华夷观念以后,高句丽在东北地区也以中华自居,将周边“四夷”纳入统治秩序,北连靺(mò)鞨(hé)——渤海国和女真饶祖先,西结突厥、契丹,南侵百济、新罗,能够动员数十万兵马,实力决不可视。

再加自先秦以来关症关东的对立延续到南北朝,隋唐王朝作为关陇本位的政权,对河北的统治一向不太给力,要是高句丽联结突厥、契丹,足以牵动河北局势。所以高句丽作为东亚一个次中心的存在,并不是中原王朝的癣疥之疾,而是心腹大患。

所以隋唐王朝开始了对高句丽的不断征伐。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遣汉王杨谅征伐高句丽,因军中疾病流行而还;隋炀帝大业八年(612),一征高句丽,因隋炀帝卖萌和表演行为艺术的兴趣超过指挥作战的兴趣,隋军惨败而归;大业九年(613),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因国内杨玄感叛乱而还;大业十年(614),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高句丽国王高元请降,隋军退回后却并不来朝,隋炀帝还想再次征讨,未能成行就身死国灭了。

唐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李世民率李世积、李道宗攻高句丽,一路势如破竹,攻陷十城,迁民七万人,斩首四万级,但受阻于安市城,未能一举消灭高句丽,战马损失也很大,只得在冬季之前班师。

此次战役,唐太宗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认为打了败仗,因此被一些其他朝代的脑残粉大肆渲染。实际此役战绩辉煌,只是未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