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六章 终极之战(12)(1 / 2)人类升维之旅首页

引力柱吸收所到之处的任何东西,包括大地与空气。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出现了一道十几米宽,数千米长,深不见底的巨大壕沟。如果能有人站在坑边往下看,隐约可以看到有大量岩浆在往上涌。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最外层的地壳是固体外壳,是属于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占地球质量的比例极。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

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耗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

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摄氏度300摄氏度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但这里的压力很大,约50万150万个大气压。在这样大的压力下,物质的熔点要升高。在这种环境下,地幔物质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没有熔成液体,可能局部处于熔融状态,这已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来自地幔的岩浆得到证实。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在引力柱的强大吸引之下,地壳、地幔中的所有物质全部极速冲向地核,与周围物质断裂。还好引力柱没有长时间停留在某处,大量物质没有因为长时间的挤压、冲撞而处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之下,就不会产生核聚变或者核裂变。

引力柱出现的时间总共就几十秒钟,但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地上吸出一道深不见底的大坑已经是最轻的影响了。

巨量的空气在这几十秒钟内疯狂涌入大地之中,气体在引力作用下的移动速度远高于大地,它们顶住深坑的最底层不断累积,瞬间就成了液态空气,并随着引力柱的移动而移动,堆成一个巨大的液态空气球。

当引力柱消失之后,液态空气球没有了约束,立马爆炸开来冲出深坑。就像喇叭吹气一般,狠狠吹在大气之中,让原本就已经被各种攻击搅乱的大气变得更加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