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帖经问义(2 / 2)大唐慎重型发明家首页

崔迟昊也没料到秦风竟然一口气背了出来,没有一丝磕巴。

至于百官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他们中也有不少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明经科也曾是他们的考试科目。

然而孟子并不为大众所接受,其著作也不在考试范畴,故而极少有人去学习。

没想到秦风却是将这篇背的滚瓜烂熟,实在是令人佩服。

崔迟昊自小、便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这也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

这些年来,除了那些经典的四书五经,其他诸如孟子、韩非子、庄子、墨子等的著作,亦是被他深深地烙印在了脑海中。

没成想,这一次遇到了秦风,竟然也是个中高手,能将孟子也背的滚瓜烂熟,看来帖经这方面是难不倒他了。

不过,崔迟昊可不止会被经书,在问义也有不错的理解。

用问义试考察明经义理之能,崔迟昊便问道:

“《荀子·哀公》篇中,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说完这一段,崔迟昊才朝着秦风问道:“敢问蓝田伯,此句因何而解?”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也就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慎之又慎。”

“这就需要君王者安荣显名,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这些对统治者来说,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长治久安之策。”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不仅是统治者,做臣子的也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从载舟覆舟的典故一直说到以铜、古、人为镜,再到最后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那句经典,早已让众人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这其中,时任尚书左丞的魏徵最受感动,平日里他也是素以直谏闻名,无论是什么样的事,他都敢于直面圣,指出他的不足。

而贤明的李二陛下总是能听得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那句“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简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这蓝田伯哪里是不想入朝为官,这分明是看透了世事,不屑于与他们为伍吧,此等高风亮节,他魏徵是自愧不如的。

这些话不仅说到了魏徵心坎里,更是说到了李二的心坎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此等忧国忧民之臣,何愁不收复江山,又何愁突厥再来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