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位子上摆摊也有十多年了,虽说这是处流动摊子,位置也算不得多好,附近熟识的人一般都不会来占这个位子,所以基本上每天我都是在此处摆摊子的。”
“往后我们可能都会挨在一处摆摊子了,咱们边做买卖边说说话,那该多好啊!”
姚氏在镇上都生活了好几十年了,镇上邻里邻居的大多数都认识,况且姚氏跟余威一家关系好,根本就没什么不长眼的人敢来招惹。
何况姚氏为人处事大方得体,极少跟别人红脸闹矛盾,安安分分做人,自然就不会招惹到什么□□烦。
“那是,有嫂子在一旁说说话,那得多得劲,那我们每天可得早点来才是,免得被先来的人占了位子!”
流动摊位的位子,自来是先到先得的,任何人也不能坏了规矩,要是谁先到了就能占了位子,没人能说个不是。
李慧娘嘴角含笑地看着刘氏和姚婶子说话,也没插嘴,见宋父捣鼓的炉子烧开了水,便将做好的包子上锅蒸了。
等包子蒸好的期间,刘氏一直和姚婶子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都是说些家长里短的事儿,李慧娘偶尔也会插几句,不过更多时候是静默听着。
没过多久,蒸笼里的包子就蒸好了,有不少路人闻了味儿走上前来问,想尝个鲜儿又觉得价格能承受的都买了。
还有一部分顾客,是昨天就买过李慧娘做的包子,惦记着味道觉得好吃,特意过来买的。
听说有了新口味,手里不差几个钱儿的,都毫不犹豫地就又买了李慧娘新做的豆沙包,吃了连连赞“好”。
像是连锁反应一般,宋家的包子摊的客人多了起来,又逐渐吸引了更多路人的兴趣,包子摊的生意亦愈加红火,聚集的客人越来越多。
好不容易将所有客人要的包子都给上锅蒸好,将蒸好的包子用芭蕉叶包好了,给最后一位客人带走了,刘氏才有了空当停下来歇一歇。
刚才一窝蜂来了一群客人,李慧娘和刘氏马不停蹄地使劲儿包包子,一笼屉一笼屉的包子不断替换下来,都没个停歇的。
连馅儿盘架子上的各种馅料都去了大半,足见刚才的境况有多紧迫,连姚婶子摊子上的豆浆都没了大半桶。
将新做好的包子又上锅蒸了,李慧娘和刘氏才稍微放松下来,宋父也松了口气,刚才忙着招呼客人也是急得够呛。
“我就说吧,你家的包子做得好,肯定会有回头客的,这不,今天就来了,还招揽了不少新客人呢。”
见李慧娘等人终于忙过来了,姚氏便给三人各舀了一碗豆浆,好给刚才忙得团团转的三人解解渴。
“依我看,你们往后可得多备着包子,照这速度,过不了多久就该卖完了,连带我摊子上的豆浆也卖得快。”
刘氏率先接过了姚氏递过来的豆浆,连灌几大口,才喟叹出声。
李慧娘见状也接过了豆浆,向姚婶子道了谢,才慢条斯理地啜饮几口。
包子摊的生意红火,刘氏自然高兴,心里也在盘算着,回到家中得跟李慧娘商量,是否得多备着馅料和面团。
“承嫂子吉言了,往后的事儿哪说得准,能将每日做好的包子都给卖完,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灌了几口豆浆,刘氏感觉自己干涩的喉咙舒服许多,这才对着姚氏开口说道。
“俗话说,知足常乐,能每日赚些个银钱让家里好过些,我也就心里欢喜了。”
姚氏听了笑眯眯道:“这话说的是。”
才歇了一小会儿,来买包子的客人便又接踵而来,宋家的包子摊又继续忙碌起来了。
期间,昨日里来过的监市余威,带着一大帮兄弟,也过来帮衬宋家的包子摊。
照惯例,在姚婶子的摊子上买了甜豆腐脑儿和油炸鬼,又在宋家的包子摊买了好几笼屉的包子。
没过多久,李慧娘做的各式包子便被一扫而空,让后来的客人失望而归。
得了刘氏的吩咐,李慧娘特意留了两个豆沙包,给姚婶子带回家去,好给姚婶子和她那孙子尝尝。
“姚婶子,这是我家新出的豆沙包,香甜可口,特意留了给婶子尝尝的。”
李慧娘将两个豆沙包用芭蕉叶包好,这才递给了姚氏。
姚氏没有拒绝,闻言便笑容满面地收下了,“好,那婶子可就不客气了,可得好好尝尝慧娘的新手艺。”
因着今日收摊得早,远远没到跟刘老头约定的时间,李慧娘和刘氏便打算去探望在镇上住着的宋玉娇。
一来是刘氏许久没有见着自己的两个外孙了,二则是可以问问宋玉娇,有关去府城寻宋大郎的事儿到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