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百一十九、和声(2 / 2)长歌落日圆首页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为什么不敢在界河里捕鱼?这说明官府和百姓对和平的重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让南北两地的人民安居乐业,不引起误会,不结仇怨,共结“欢娱”。

苏辙本对契丹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到了契丹之后,态度发生了变化。“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亁上,欲话白沟一惆怅。”久安和好又岂止中原?和平的愿望不仅仅只有契丹人,它是天下人的愿望。

李纲一向被认为是抗金的坚决的主战派,那么,这个主战派是怎样看待澶州会盟的?他写了一首喜迁莺真宗幸澶州。这首词写于金兵南下之时,是宋国惨遭蹂躏之际,社稷有倒悬之急,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我们来看看他在词中写了一些什么?

边城寒早,恣骄虏。

远牧甘泉丰草。

铁马嘶风,毡裘零雪,坐使一方云扰。

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

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

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州道。

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

六军万姓呼舞,箭发敌酋难保。

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可以看出李纲对年年修好是非常渴望的。他虽然力主抗金,但是心中对和平的热爱,对澶州会盟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他也希望像寇准一样“叱群议”,以战促和,从此年年修好。

作为国家统治者,一般都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从他们对待和约的态度可以看出,那一纸和约的重要性。

我们不看别的,当宋真宗晏驾的消息传到契丹,辽圣宗耶律隆绪十分悲痛,举国哀悼,这足以说明和约辽圣宗对和约的重视,说明和约给契丹带来了好处。

耶律隆绪是一个好战分子,东征高丽,西讨党项,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但是,自从澶州会盟之后,他再没有发动侵宋战争,并且约束子孙,要遵守和约,不要侵略宋国。辽国直到灭亡都遵守他的遗训,没有越过白沟河一步。难道仅仅那点岁币就能满足他的贪心?显然不是,是和平带来的安宁和发展,让他看到了好处。所以,当他听到宋真宗驾崩的消息时,自然对这位亲手缔结和平的人,感到惋惜和痛心,他心里或许还在担心宋真宗的继任者毁破坏和平,担心辽宋重新燃起战火。

宋真宗的继任者宋仁宗是和约最坚决的执行者,在位四十余年没有做毁坏和约的事,宋仁宗统治的四十余年恰恰这是宋国最繁盛的时期,造就这一太平盛世的,就是那张和约,它给带来的繁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在这一时期,辽国也受益颇多,国家安宁,府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终于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所以,当宋仁宗驾崩之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哭声代表着百姓的心声,那是和平的呼声和对未来的担忧。

战争与和平,最关心应该是老百姓,受苦和受惠的最多的也是老百姓,他们最有发言权。可是,这个发言权被剥夺了,交到那些统治者手里。他说他就代表民意,打仗由他们说了算,和平也由他们说了算。

可是,统治者只要他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往往也会在这个重大的事件上反复衡量,斟酌,权衡利弊,才会做出决定。在他做出决定前,也往往不会忽略“民意”“民意”是他的决定的执行者。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无论是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以及天祚帝,还有宋真宗,宋仁宗,和以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都不得不考虑这个民意,听听他们的呼声。

很可惜这个呼声,那个昏庸的,贪图小利的宋徽宗没有听到,和约被他破坏了,民意也被他丢弃了,所以,当他被围在汴梁走投无路之时,勤王之兵迟迟不到,民心向背,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了亡国奴,惜哉!

澶渊之盟最大的诟病,在于武备松弛,“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所以,女真一出,先横扫契丹,灭了辽国,继而灭了同盟友好的宋国。强大的力量让人刮目相看。女真人几乎一夜之间消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它的武力真的如此强大吗?

很快有人给出了答案:并不是女真人太强大,是辽宋两国武力太弱了。而导致武力太弱的原因就是,缔结了澶渊之盟。因为国家和平了,国家无战事,大臣对边防事务不再关注,以致武备皆废。

真是如此吗?若论武备,女真人生长于苦寒之地,尚处于蒙昧阶段,各部族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没有常规部队,打仗也是各自为阵,毫无组织纪律可言,兵器也十分简陋,武备根本不能与辽宋同日而语。然而,女真人最终打败了契丹和宋国,显然并不是因为武备松弛所致。

过秦论有言: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战斗经验,但是,能打败秦国的虎狼之师,难道说也是秦国的武备松弛所致吗?

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短命王朝,都出现在战乱时期,谁能说这些王朝武备松弛?穷兵黩武,人心向背,力竭而亡。

女真人灭亡北宋,掳二帝而还,武力达到了鼎盛,可是当它再次与宋国对阵时,却发现宋国的军队一下子强大了,成了难啃的硬骨头。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宋国的军队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了?难道这不是那支武备松弛的部队?显然不是,没有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武装,训练出那么强大的部队来。

让部队脱胎换骨的还是民心,宋徽宗虽然一时糊涂,失掉了民心,但是宋国一百多年的和平,给了老百姓的幸福,让民众心怀感激。金兵的南下,烧杀抢掠,让和平世界变成了地狱,民众幡然醒悟,于是,北方的义军风起云涌,南方的宋军也空前团结,形成了一个啃不动,打不烂的铁拳。

若说武备松弛是辽宋灭亡的原因之一,那么人心的聚散才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所在。

历史很巧妙,契丹和大宋就像一对孪生的兄弟,为了燕云十六州大打出手,争得不可开交,到最后,一纸和约,让两国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两国民众从此得到了休养生息,中国因此获得了最宝贵的一百年。

女真人的铁蹄一出,兄弟二人同时遭到了亡国的命运,又同时建立了新的国家西辽和南宋。这难道是巧合吗?

我以为他们之所以还能建国,依靠的还是那颗民心,耶律大石逃到可敦城时,人马不过百余人,然而,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聚集十余万之众,一路向西,这就是人心,而赵构称帝之后,大批北方起义部队南下响应,这些人都是那些曾经享受和平的人,都有一颗热爱和平的心。作为报答也罢,作为渴求也罢,他们心中的和平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

二零一五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季籍起得很早,出门谋生。他选了一条人烟稀少的偏僻道路行走。

寒气很重,嘴里,鼻子里呼出一团团白气。他在一片枯草上面看见了一层白晃晃,晶莹莹的东西。他凝视了好久,终于确定那东西叫“霜”。

他已经好久没有见到“霜”了。他变成“城里人”已经二十多年了,忘记了霜的模样了。今天忽然看见它,就莫名地兴奋起来,像遇到了久违的朋友。

出于文人的怪癖,,他打算为“霜”写一篇文章。

他一边走一边构思,清晨的清新空气,很快让他心驰神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路上不时有枫叶飘落,如提示语音。他不知道他在暗示什么。

他望着那满树的枫叶,心里想着那满树的红霓究竟象征什么?热情?收获?岁月?邂逅?事业?

透过叶罅,他望着一尘不染的蓝天,秋高气爽,天空更高,更阔了。

阳光更加明媚,像过滤了一般,纯净,晶亮,透彻。它直射而来,照在他的身上,他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透明人,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心也是透明的,正在有力地跳动着。几个月萦绕在心中的苦闷的阴霾,瞬间被驱散了。

他决定拿起笔,完成大契丹萧太后以下的部分,他迫不及待要与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