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虽然有些惋惜,却也没有推辞。“能得陛下宽恕,臣等感激不尽。”
“其实也不是不能留在渤海。只要推行度田,渤海很快会和其他郡一样。况且渤海靠海,将来海上贸易也会成为重要财源,经济不会太差。”
“陛下所言甚是,只是渤海士人太多了,无法人尽其才,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为治民。”
刘协笑了。“不是渤海人才太多,是汝颍人才太多。”
钟繇笑笑,没有反驳。
目前在渤海的士人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汝颍人,急着找出路的也是他们。
准确的说,他们并非没有出路,汝颍人在朝的很多,安排他们出仕并不难,唯一的障碍就是天子。荀或、荀攸都不想引起天子的反感,所以才不敢轻易接受他们。
“可是我却觉得,人才从来不怕多。只要应用得当,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近的有农学堂的孟建、石韬,远的有西域都护府的荀恽……”
刘协不紧不慢,如数家珍地说起了汝颍人才。
不管他是否接受,汝颍人都是这个时代无法忽视的人才团体,他不可能无视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的压制他们,只能尽力引导他们。
事实上,这个引导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难。
汝颍地区——尤其是颍川——因为地狭人众,天然就有主动求变的基因。
用后世的术语,颍川是天然卷的摇篮。
战国时代,法家先从韩国兴起,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所以刘协稍微一引导,汝颍人就跟着调整了方向,在军事、外交、农学、工学等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现在,刘协要将钟繇等人引向交州,引向海外。
孙策之前已经透露出相关的意向,希望将来出征海外的时候,还能由张昭为相。没有一个施政治民的国相坐镇后方,他在前线的作战也不可能顺利。
经过渤海德政试验的锤打,张昭更成熟了,应该比当初治理吴郡时更胜利。
刘协同意孙策的请求,并且更进一步,希望将与张昭一起试行德政的人推向海外。
钟繇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听懂了刘协的意思,也明白这是大势所趋,并非刘协刻意针对汝颍人。
“愿如陛下所愿。”
“具体到你本人,朕倒是有个想法。”
“请陛下明示。”
“司空周公对你非常赏识,希望你能转为监察职,到交州任刺史。律学堂新建,高柔忙得很,况且他施政经验也不如你丰富。如果你愿意加入律学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怎么选,由你自己决定。”
钟繇略作思索。“臣选律学堂。”
“不想做官了?”刘协笑道:“周公还希望你能接任司空呢。”
钟繇笑笑。“臣年过半百,怕是来不及做司空,不如花点心思,为朝廷培养几个将来可以做司空的年轻才俊。再者,臣漂泊半生,老来得子,也希望能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教育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