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偶像文化(1 / 2)港岛1990首页

纵观东亚娱乐史,其实港岛才是“偶像”文化的首倡者。

早在80年代,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塑造出陈丹尼这样的“歌坛贵公子”,外型与才华相应称呼的初代偶像。

之后的所谓“谭张争霸”,更是后面所谓粉丝文化的鼻祖。

90年代的“四大天王”,已经从之前的无意识造星,转向了有意识的塑造优质偶像。

而后面“四大天王”的久盛不衰,也证明了这种“塑造偶像”的方式,是非常有用,可以取得辉煌成功的。

只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港岛娱乐圈后继无人,又缺乏先见,不懂得利用已经有了深厚基础,并且市场潜力巨大的内地。

才给韩流留下了可乘之机,最后使得所谓韩流,影响了内地娱乐产业好几代人,甚至导致韩流打造的“花样美男”、“阴柔”等所谓的偶像特质,成为了内地娱乐圈的底色,推动内地娱乐圈全面倒向粉丝经济。

80、90年代的港岛娱乐圈,塑造的优质偶像,虽然也都先是以俊朗的外貌,吸引歌迷影迷的关注,但是“四大天王”,却没有一个是花架子,而都是有真才实学,扎实功底的。

现在已经成名的刘天王、张天王不多说。

就是这个时候刚刚冒头的黎天王、郭天王,在出色的外型之下,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黎天王作为出生在京城的皇城根儿下,后来才移居港岛的“新港岛人”,在1986年参加第五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季军。

只是在此之前,他在TVB没有获得什么好的发展,演了几部电视剧,但都是小角色。

直到今年,黎天王与宝丽金签约,在7月6日,发行了个人的首张粤语唱片,在港岛歌坛一炮而红。

凭借这张唱片,黎天王将在明年初的港岛歌坛颁奖季中,囊获所有新人奖。

在港岛歌坛走红之后,已经结束了第一份合约的TVB,邀请黎天王拍摄了两部时装剧,先播的《回到未嫁时》,与周海眉搭档,收视率普普通通;另外一部《人在边缘》,搭档刘青运、陈法榕,将会在12月份播出。

这部《人在边缘》,播出之后大获成功,会成为TVB在1990年度的收视率冠军。

黎天王在1990年,歌坛、电视剧两开花,才奠定了他之后与刘天王、张天王并称“四大天王”的基础。

郭天王的发迹经历,前面已经提到过,他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港岛迟迟没什么机会,没想到去宝岛拍了一则机车广告,突然在宝岛爆火,之后迅速被唱片公司签约,发了一张国语唱片——《对你爱不完》,大卖120万张!

1990年,能在全亚洲,一张唱片卖过一百万张的,屈指可数。

郭天王单凭这张销量破百万的个人首张国语专辑,就拥有了与刘天王、张天王、黎天王并肩的资本。

所以,虽然这个时候,同样在宝岛出道的王大为、童安格,也都来到港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另外,港岛歌坛也有李克琴这样出道几年的中坚歌手,也有黄凯芹这样的新人,但是最终与刘天王、张天王、黎天王并肩,合称“四大天王”的,还是郭天王。

“四大天王”的推出,正是填补了谭校长不再领取竞争性音乐奖项,哥哥张退出歌坛,“谭张争霸”随之落幕之后,在港岛歌坛留下的空白。

李克琴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没赶上这个机遇,才会被黎天王、郭天王后来居上。

至于这两年出道的黄凯芹、徐志安、温兆伦等人,不论是外型,还是能力,都和“四大天王”,存在一定差距。

90年代港岛歌坛的荣耀,被“四大天王”垄断,这些在90年代初出道的人,都只能感叹生不逢时了。

当然,90年代的港岛娱乐圈,影坛最具影响的,是“双周一成”;歌坛最具影响的,是“四大天王”。

但是,绝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港岛娱乐圈,人才凋零。

反倒是人才济济,新人辈出!

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时候随随便便就能数出二三十个。

另外还有一批名声虽然达不到一线,但是也各具特色,在港岛娱乐圈留下过经典形象的人。

这些人加起来,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单就人才储备而言,不比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韩流文化影响全亚洲的时期,南韩的娱乐圈人才差。

这正是赵方林推出这档《X-Man》的基础所在。

《X-Man》有别于《情书》的一点,就是在嘉宾阵容上,不仅要是全明星,还得是有一定知名度、自带流量的一二线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