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与关内,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象。
不走这么一遭,贾蓉绝不会对大周边境有更清晰的认知了解。
也不会知道,大周边军的真正战力。
贾蓉一路而来,每次过关防,都会仔细观察大周边军。在京畿附近的还好,守城官军都是从各省道州府选上来的班军,素质很差,战力不高。
可越靠近边关,边军身上的那股彪悍劲儿就显露出来了。
能打!
这是贾蓉瞧见边军的第一直观感受。
几乎每个重镇里的边军,都显露出彪悍的跋扈劲儿,仿佛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谁也不放在眼里。
“怪不得北静王,至今都是王爵,手里握着这么一群骄兵悍将,就连太上皇和皇帝都得客客气气的对待。”
贾蓉羡慕不已。
暗暗决定,在他进入京营后,也要迅速操练起来。
手里有了兵权,心底才能不慌嘛。
“当然,绝不能像北静郡王府一样,苛待边关将士们。”
贾蓉摇头。
边关将士的精气神是不差的,可身上的装备武器,就显得太破旧了。
有些甚至装备都凑不齐,别说铁甲了,连布甲都有破损,让人暗暗摇头。
“真不把兵大爷当人啊。”
其实不止是边军,京营里也是一样。
他身边这群京营军官们,来到宁国府报道的时候,同样一副寒酸样,还是贾蓉命人采办了一套冬衣,让京营军官们换上了,方才显露出几分精锐劲儿。
而此时,被贾蓉养得膘肥体壮,一个个红光脸面,走起路来都鼻孔朝天,看向那些边军的眼神里充斥着鄙夷。
大有一种京爷瞧见乡下人的感觉。
而事实上也差不多。
因为大周京营禁军的饷银,确实要比边军高一些,待遇也更好。
可连京营里都过得很差,那么这群边军,就是再武艺出众,也不过一群‘叫花子’,让人看不起。
“只比班军强一些。”有京营军官们彼此议论。
贾蓉听了也是点头。
班军,既所谓的军户们,每年都要选入京里操练,被称之为‘京操班军’。一部分留在京城,与京营、十二团营共同操练,提高各地驻军的战斗力。
而一部分,也会被调入京畿重镇,或者关外,帮助边军守城。
这群人,是没有饷银的。
幸运的话,会领取一部分夏赏和秋赏,作为补贴。
如果不幸运,那就只能自己出钱买冬衣上京,自己掏钱在路上花销,免费帮助朝廷守城做苦力。
说是班军,其实比奴隶还不如。
所以,逃户甚多,每次选操都是一次生死考验。有钱的买命,没钱的卖命,被朝廷榨取剩余价值。
这是从前明遗留下来的制度。
其实从前明的时候,班军就处于‘死而不僵’的状态。各种弊端很多,但始终维持着发展。大周夺取天下后,太祖皇帝经过慎重考虑,还是继承了这一套制度。
没办法,实在太香了。
靠着班军,朝廷每年能节省多少钱粮,又有大量的免费劳动力奴役。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就能收获千倍万倍。所以,饶是知道班军制度存在很大漏洞,但大周仍是承袭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但过了关外,京操班军减少,边军精锐纵横乡野,让贾蓉暗暗心惊。
这些边军精锐,身穿铁甲,骑马纵横,一看就是老武夫。
每日里巡查地方,捕杀逃兵。
那杀人的麻利劲儿,让护卫队和京营军官们,无不面色凝重,露出忌惮的目光。
这会子,他们全都没有了鄙夷轻视,反而升起忌惮之意。
“边军是能打的……”
不止一次的,贾蓉听见京营军官们彼此议论说。
而他们的队伍,也沿着平坦的官道,直往宁荣两府的庄田而去。
关外庄田,源于大周太祖皇帝创立的“跑马圈地运动”。
鉴于前明对九边重镇耗费太多,太祖皇帝经过慎重考虑,出让一部分利益,允许开国功臣们在关外跑马圈地,建立庄田,赏赐给功勋们。
事实上,皇帝与功勋们瓜分了整个关外辽东土地。
最大最肥美的土地,被皇族圈了,设立为‘皇田’。接着是四大郡王府、开国八公、十二侯爷、二十四将军。
这个制度,把皇族与功勋集团,绑定成了一个利益整体。
每年都要从辽东捞取不少利益。
这也是大周百年来迅猛发展,造成‘昭武’‘永兴’盛世的基础。
而关外鞑靼人,看似势大,每年都要南下侵略,其实也不被朝廷放在眼里。因为边军的军费,不止是朝廷一家支出了,世勋家族也会出钱出物,为了保护庄田而投入资本。
渐渐地,大周王法才能在关外扎下根来。
关外与中原,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谁要夺取,都要承受皇帝与功勋集团的怒火。即使一时战事不利,也不会有人敢说什么关外蛮夷之地,要放弃土地的话。
谁敢说,大周功勋集团能把他活撕了!
从这点来说,贾蓉是很佩服大周太祖皇帝的。
“果然,每个开国帝王都不是一般人。”贾蓉深入辽东,亲身了解了辽东的制度体系环境,就越发对太祖皇帝充满敬佩,觉得‘跑马圈地运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与此同时,贾蓉的队伍,也深入辽东,来到了一处庄园外。
“老爷,黑山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