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伊豆半岛以东海域夜战开始,随着岳阳舰的全舰集火攻击,通过密集弹着点提高命中概率,也给朱先钎极大的启发,在琉球运天港紧急维修期间,朱先钎与炮术联络组,以及当时的岳阳舰舰长黄铁生上校,还有暂时下岗的曾宗铿中校一起,多次推演计算后又拿出了两种射击引导方法。
第一种针对快速集火炮击,就是光学测距仪测得目标相对位置后,火控系统按照射击频率,解算出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射击诸元。比如,第一次测得对手距离八千米,相对角度30度,相对速度32节,本舰一号炮塔的射击诸元则是左31度、高21度、二号装药,根据相对航速和角度,给出修正量,急速射击时每次向左微调1个密位(注),正常射速时3个密位,保证没有新观测结果前,一号炮塔可以按照这个修正值不断调整后开火,这样可以避免火控仪无法快速解算诸元,只能让各炮塔的炮长根据经验自行估算开火问题,进一步压缩了人为经验误差,提高了集火攻击的命中率,这种方法被命名为岳阳射击术,并在伏击春日编队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种针对远程引导炮击,比如可以派遣一艘搭载光学测距仪的小型战舰,抵近到对手较近距离,准确测算出对手的相对位置,毕竟距离越近测算的误差越小,同时不断通报后方大型战舰,后方大型战舰一方面不断测量前方小型战舰的相对位置,一方面接收小型战舰上报的目标运动参数和自身的航行航速,然后通过火控仪,将两组参数结合,解算出目标的射击诸元,然后引导己方战舰和周边战舰同时进行集火攻击,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尤其是涉及到多舰协同,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让引导炮击误差极大,并且对无线电通信效率要求极高,因此这种方法,只能算是理论上有可行性,由于战局紧迫,只在松江外海简单进行过两次白昼情况下的引导。
这次与北虏雷击舰的遭遇战,反倒让这种战法具备了一定的实战条件,特别是己方四舰对阵对手八舰,很难说鹿死谁手。
尤其是开火之后,编队指挥官要么伸手接管所在战舰指挥权,抢舰长的活干,这根本不是一个战队指挥官的任务,要么只能是作壁上观,在战术上就行微调,至于战果如何,除了勇气,更多的只能交给运气了。
既然如此,曾宗铿上校想干脆利用新战术搏一把,再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无线电发送后,第三十三战队四艘驱逐舰与北虏八艘雷击舰相距不到两千米,估计还有一半分钟就能进入相互雷击距离。
就在双方仍然用舰上速射炮相互开火时,第三十三战队上空传过低沉的蒸汽机车呼啸声,久于阵战的曾宗铿上校一听就知道是己方200毫米以上重炮炮弹划过空气的撕裂声,反应神速的第三十一战队开火了。
紧接着北虏雷击舰编队前方形成三十余根密集的水柱,其中半数腾起的水柱之高,让人感觉一度要浇灭缓缓下落的照明弹。
不到二十秒,第二轮炮弹呼啸而过,在对手的战舰群前面一点再次形成水柱群,这次数根不断扩大的水柱将其中的三艘雷击舰包裹,其中一艘被海水包裹的战舰突然迸发出明亮火光,然后急速开始膨胀,数秒后膨胀到极点的舰体爆炸变成一团耀眼的烟火,将下落的海水炙烤的白雾阵阵,散发出一种妖异的美感,此时爆炸的轰鸣声才传到第三十三战队的各舰上。
再二十秒,第三轮炮击抵达,这次直接在北虏雷击舰编队偏左一点的位置上开花,伴随着后方传来的隆隆炮击声,水柱散去,海面上只剩四艘北虏雷击舰漂浮在海面上,其中还有两艘燃起熊熊大火,就像漆黑的海面上点起两具熊熊燃烧的火炬,周边还有无数的火点漂浮在海面上,分外明亮、分外夺目,可惜此时夜空中每一道亮光,要么是附着在夺取人性命的杀器上,要么是附着在受损的战舰上,也许每道光上都有一个战死的灵魂,曾宗铿站在舰桥上暗暗想到。
大口径火炮炮击威力和造成的惨状,让近距离接触的第三十三战队四舰甚至一时间忘记开火,各舰上所有人都在呆呆看着上一刻还气势十足的对手现在这幅凄惨模样,短暂的停火后,各个战位的传声筒中传来舰长们的怒骂声:“开火,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