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有了夫人不能忘了大舅哥(2 / 2)大明,从红巾军开始驱除鞑虏首页

韩林儿让张西施整理内殿事物,自己出了内城,大衣哥赶紧凑了过来。

“你叫什么名字?”

“指挥官,在下韩甲。”

韩林儿点点头,“跟了我这么久,还没记住你的名字,你别介意。”

韩甲表情有些诧异,但很快调整了过来,“指挥官,这么多人,记不住自然是正常。”

“指挥官,刚刚外城来报,说大家在等你。”

“知道了,是谁在召集?”

韩甲脑子里虽然有问号,但很快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指挥官这是在考我,有没有弄清楚人际关系。

“回禀指挥官,是您的三叔杜遵道!”

光明城大会,韩林儿没说废话,直接开始出兵!

任命杜遵道带着薛显的一万人守徐州,韩甲跟着张西施在光明城。

其余三万人,全军出击。常遇春带领一千骑兵为先锋,其余人马随后出发。

仅仅一天一夜,三万明军急行约莫一百里,速度之快让韩林儿都感到十分惊喜。

那么,能不能连续昼夜奔袭急行军?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大元的步兵日行仅为40里速度,在历经千年的不断发展,自秦汉到大元,关于行军速度,并没能取得太大的进步。

军队规模、道路以及辎重补给,都影响行军速度。

韩林儿的三万明军都是步兵,数量庞大,行进的路上快不了,而行军的速度又取决于其中最慢的一部分,也就是辎重运输的速度。

行军辎重的运输使用车辆、驮马,位于军队的后方,辎重部队,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

除此之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探查等必要措施,也延缓了军队行进的速度。行军时如果防元军偷袭,就快不了。

甲胄齐整行军的场景,在战场上一般不会出现。甲胄重量很大,即使明军也有20多斤的重量,加上武器装备等长途行军,对于士兵的体力会是一个不小的消耗。

因而,明军并不会穿着盔甲行军,行军中,盔甲通常由牲畜或民夫驮着。至于军队,则需要节省体力作战。

行军时一般不穿盔甲,偷袭战术屡屡发挥奇效,遭遇突袭时,没有身着甲胄的军队,往往面临着衣甲齐备的单方面屠杀,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

所以如何防备偷袭十分考验将领的能力,韩林儿命令通过游骑、侦骑等散布四方,从而来侦察敌情是否有埋伏。

常遇春的骑兵是先锋,而三万步兵也有骑兵,有傅友德统领,专门执行防范偷袭、探查敌情、汇报信息这类任务的。

当军队开拔离开营寨之后,骑兵就要外出侦查。以塘为编制,每个塘有五人,这五个人在侦查时不能离开彼此的视线。同时,每人都要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报警。

骑兵之间相距一里,广泛散布遥相呼应,最多可散布二十余里,之后游骑再将探查到的情况再汇集给大部队,确保没有敌军的埋伏。

塘骑作为军队的眼睛侦测四方,行军前方的道路情况、水源情况等问题也需要探查了解,在做到这些后,大部队才可以加速行军。

游骑的探查措施在行军中尤为必要,在历史上,军事经验丰富的将官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碰壁。

不过事有例外,韩林儿为了解围,轻装上路。常遇春的骑兵更是舍弃辎重,急行军偷袭元军淮南粮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