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腊月到了!
戏剧已经开始传播,许多有钱人家都开始筹备自己的戏剧班子,整个山东的勾栏瓦舍几乎一夜之间换了风格,那些粗制滥造的杂剧已经没有人去演了,因为演了也没有人看,现在大家都在积极的排演新戏,而且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一些没有固定演出场所,走街串巷,专门接红白喜事的之类的戏班子也开始诞生,随着他们的演出,戏剧开始走出山东,在整个中原扩散开来。
对于这些伶人,宋三已经成为了毫无争议的祖师爷,他们在后台竖立起了宋三的牌位,有的则是挂上了宋三的画像,上台演出之前,必然上香膜拜。当然这画像还比较正常,比那些厨子家中挂的要好的多。
宋三如今不单单是他们的祖师爷,还是他们的恩人。消除贱籍的恩情,在这个时代可是比天还高。那些有孩子的伶人,每天都要拉着自己的孩子站在宋三的牌位和画像跟前,教导他们日后要懂得感恩。
更有些以前因为自己是贱籍,不想让自己后代也是贱籍,而不敢生子的伶人夫妻,每天晚上行床事前,都要给宋三重重的磕几个头。现在宋三就算是让他们造反,这帮子伶人也会义无反顾。
谁说戏子的义,只在台上?
《牡丹亭》和《锁五龙》红了,孟广禄这帮子伶人也跟着出了名,许多伶人托关系找到他们,想要求教。宋三就干脆开了科班,收纳那些有所长的伶人。
当然还有许多苦人家的孩子,宋三不但教他们唱戏,还让他们进人梁家的蒙学,一起听课。
至于戏曲的部分,平日由那帮子最先来的伶人教授,时不时的,自己也抽空去给他们上课。
本来宋三的科班要按照“喜富连成”的字排下来,但是最终吕西星还是给定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八个字。
宋三也不用他们学成后给自己的宋吕社工作,愿意留下的便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包括那帮子先来的伶人,也可以自己出去另外挑班儿。而且就算是不入科班的伶人,只要来了,也可以在一旁跟着听课,毫无限制。
那帮子读书人自然慢慢的就会不满足《牡丹亭》,他们会自己去写剧本演出。养不起戏班子的,写了剧本或者卖给有戏班子的大户,或者干脆卖给勾栏瓦舍。实际上已经有许多人这么干了。
华夏历史,有着丰富的故事基础。春秋、三国、隋唐,甚至百蛮之乱和本朝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的被写成了剧本。
其实这个年头,《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中的故事,已经有了。只是没有被汇集成书,过去元杂剧中,就有非常成熟的剧本故事。孙悟空这些原型也都存在。只是这个时代没有佛教,西游的故事稍有不同,而且《水浒》也还没出来。
《水浒》中大量的故事,都是在元杂剧中蹦出来的。不过那时候李逵还是个文雅的书生。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四大名著中其他三本,根本没有资格和《红楼梦》并列的原因之一。因为除了《红楼梦》,其他的都不是原创。吴承恩这几个人,与其说是小说的作者,倒不如说是编撰者。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诸如文学本身上面,能力水平的巨大差异,就能写篇论文出来了。
宋三很不喜欢的,是后世某位演孙悟空的老艺人,整日在各种场合,指责别人对《西游记》进行改编。
第一,西游记不是你写的,西游记也没有版权。第二,吴承恩也是经过了大量的改编,才有现在的西游记。吴承恩如果尊重原著,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大圣,还是一见女妖怪就脱裤子的淫猴。第三,通俗小说,一定要迎合大众的需求,而不是迎合一位演过某个角色的艺人的需求。
宋三从来不在乎别人改编他的故事,因为如果改的好,自然要比原著精彩,改的不好,自然会被时间和市场淘汰,用不着他操心。况且改的不好了,也是给别人打开一个新的思路,改的好了……你也改不成《红楼梦》。
对,《红楼梦》不能乱改。因为宋三很确定,不会再有人比曹雪芹做的更好了。至少对于《红楼梦》来说。
但是可惜,《西游记》虽然有很多人把它评为明清小说第二,但是这个第二和第一的差距,就好像老子和于丹的差距。
所以《西游记》这部小说,本身还没有达到,或者说没有资格达到那种一字不易的水准。它的文学等级,也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高。甚至说《西游记》这本小说,如果将八十一难改成十几难,文学成就或许会更高一点。
而且你一定要承认,说到小说这东西,和现代人比起来,吴承恩其实不是那么在行。当下网络上,每一本能赚钱的小说,放到明代,都是传世巨著。(但是比不了《红楼梦》)
这就是时代!
如果有人(无论学识地位)想要阻止新时代的文化人,去改编旧时代的作品(无论改编的好坏),都是一种对文化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