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脸色不太自然的杨彪,杨修解释道:
“摊丁入亩,简单地说,就是以后的所有税收,只按土地收取,不在按人口收取,而且其它一切的苛捐杂税都并入田亩之中。家中有多少地就要交多少税,这对于少地或者无地的百姓是非常的有利,可是对于土地千顷、万顷的世家豪族,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呀!
科举选才,就是以后的官员、人才选拔,统一为国家通过科考择优录取,上到顶级豪门,下到贫民贱户,人人都可参加科举。”
杨彪听完了,同样的变得失魂落魄,心中是惊涛骇浪,只是开口说了一句:
“这两条,任何一条都可以使天下大乱呀!”
说完,黯然失色的离开了书房。
杨彪不同于杨修,他考虑的问题更多,如果杨家支持刘辩,就是与天下绝大多数的士族为敌,如果不成功,杨家就此覆灭。当然,如果成功,对于杨家来说就是一个可以流芳百世、千世的巨大名望,有这个名望在,杨家就算没落,只要家学不失,出头,相对要容易的多。
杨彪毕竟和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不一样,年轻的杨修主要考虑的是前程。而已经上了年纪,看惯了世事沉浮的杨彪主要考虑的是稳定,是后路。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他是轻易不愿冒险的。
杨彪一直再权衡利弊,一直到傍晚,才来到书房见杨修。
见到杨修直接就问:
“德祖,你为什么决定要效忠济王呢?”
“父亲,孩儿只是认可济王,才这样决定的。”
杨彪惊讶,他还以为杨修会说出一些大道理,来说服自己,没想到就是一句:认可济王。
“你认可济王什么呢?”
“一为:气魄。让出帝王之位,没有心怀天下的大气魄之人,怎么可能办到?至少孩儿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
二为:见识。能想到摊丁入亩和科举选才的人,不管能力还是见识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天下人何止千万,有谁能想到呢?
三:就是佩服了,孩儿以十五岁的年龄,可以说已经才学过人,读书无数,就是许多年长的成名之人,孩儿也不曾服他,因为孩儿缺少的只是时间和历练,将来成就如何还犹未可知,至今只服济王一人。”
杨彪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他知道,论读书,杨修不比自己少多少,就是太年轻,太心高气傲,在学识上,从来没有佩服过任何人,没想到如今会佩服刘辩,这是杨彪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的地方。
不过对于刘辩禅位这件事,杨彪心中只有惋惜,甚至觉得大汉很可能就因为刘辩的禅位,而就此烟消云散。
“可是,兖州不是一个好地方啊!如果在没有任何势力的时候,提出来这些,兖州很有可能瞬间破灭,那里有选择四战之地作为根基的呢?”
“这个孩儿忘记问了,要不我明天再去问问?”
“不用了,如果济王真的如你所说,那济王应该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你已经决定,为父要做两件事。”
“什么事?”
“第一、召你的伯父杨琦和叔父杨众在杨家祠堂,把你逐出杨家。
第二、为父就此告老还乡,辞官归隐。”
……………………
杨琦,官至侍中、卫尉。建安元年(196年)献帝都许,追封其子杨亮阳成亭侯。杨琦玄孙杨铉是隋文帝杨坚的六世祖。
杨众,官至御史中丞、侍中。于献帝西迁时步行随从。建安二年(196),追前功封蓩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