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五四 名士(1 / 2)三国斩将首页

所谓君子之交,唯有双方的才学、地位相当,才能谈的投机。

国渊本对乱世有些厌倦,只求研读经书,做到如其师经学大师郑玄一般,沉淀自身学问,至于传道授业,形同于将所思所想用于实践,不会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刘策将自己的来意,与国渊说起,言道如今局面,公孙度生前对辽东多有刻薄,幽州三年免除赋税,辽东的百姓皆没有得到,而现在,涿郡土地增了近一倍,燕国更不用说,只看上谷郡,于百姓来说,何其幸也。

当初公孙度在辽东,所占的也只有不到一半领地,向东又有高句丽,以及辽东半岛,向北有乌桓鲜卑外族,诸如管宁的这些隐士,在辽东是躲避了战乱,可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王烈甘愿冒着天下笔伐,领了上谷郡,置声名不顾,那其它所谓的名士呢?

能对得起他们的一身所学吗?

况且,方才不是已经说好了吗?

刘策有向北驱逐外族至狼居胥,你国渊也说这是汉室的功绩,现在志向未至,你要再说什么袖手旁观,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再说了,兴办学堂,教化百姓,顺带着提拔正直的人,督促百姓,监督着粮食赋税,就像是如今王烈在上谷郡做的一样。

这粮官不属于正统,也不算出仕,权且是举手之劳罢了,这是个人施展抱负,与朝堂,与汉室不堪,没有任何关系的。

国渊本就有顾怜百姓心意,否则王烈也不会让刘策前来劝说,强人所难的事,可是在交往中最为忌讳。

于是乎,国渊被刘策说动,当日便收拾了些,与王烈告别,再回辽东去。

刘策亲自遣人送国渊一行,又写下书信,告知小黑前因后果,想来,以小黑敬重名士的性子,又能将政事交出去,小黑定然会乐于成见。

而从国渊的口中,刘策却意外的听到了另一桩事。

先前刘策便回禀了刘和,说起王烈在上谷郡兴学教化之事,刘和只说是善举,然而,在燕国,涿郡,戏忠的政令施行的极好,可是这兴学教化,却始终没有开始。

先前,刘策还以为燕国事务繁忙,没有人手,随后更忙于新州督促建,到时将这事淡忘了。

而国渊却说,刘和对兴学教化持着抵触心意,年前被国渊和太史慈救下的刘政,是极为难得的贤能,太史慈有意让刘政辅助刘和,带着刘政去了燕国,却是再没有了消息,而刘策隐约记得,似乎刘政一直推脱抱病。

如今想来,这就有些奇怪了。

显然,王烈对刘和的不满,还有太史慈对刘和的态度,都早有端倪,只是刘策没有细想过罢了。

而王烈之所以没有跟刘策提起,怕也是允诺推行兴学的事,可是刘策一口答应的!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