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队在训练的时候,李恒就在一旁观看。
经过一番观察和测量之后,李恒发现鹰炮的最大射程在两百步以内,有效射程大概在一百步左右。
当然,这个测试是基于标准的装药量之下得出的数据。
如果加大发射药的剂量的话,射程肯定还会更远。
不过一旦超出了标准药量,火炮炸膛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炮膛承受的膛压也会大幅度提升,会严重影响火炮的使用寿命。
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加大药量的。
至于精准度,李恒只能说不提也罢。
在测试之中,一百步之外的草人在被十门鹰炮分别瞄准轰击之后,只有两门火炮击中了草人,其他八颗炮弹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而且李恒怀疑那两门火炮能击中草人并不是因为炮兵的技术好,大概率也是蒙的,就跟篮球的打板三分球一样都是蒙的。
但是当李恒让人在一百步之外竖起一排队形密集的草人之后,鹰炮的命中率有了明显的上升。
可想而知,如果是在真正的战场上,面对着对面敌人厚实密集的阵型,一排炮打过去会是怎样一个哇塞的场景。
所以得出结论,这年代的火炮的命中率和火铳一样感人,都是适合对付远距离阵型密集的敌人。
想用来进行精准狙杀根本是不可能的。
其中的原因,一来是因为落后原始的瞄准系统,毕竟只有在炮管上有一个简单的立起来的准星,主要还是全凭炮兵的经验来进行目测瞄准。
二来也是因为炮弹和火药的原因。
后世火炮威力大幅度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则因为炮弹里面的爆炸药是威力更大的无烟火药,能够在炮弹击中物体的一瞬间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来用炮弹壳的碎片对周围的目标进行杀伤和破坏。
而现在的火炮使用的还是燃烧不够充分,威力比较小的黑火药作为发射药,炮弹也是完全的实心炮弹,里面根本没有填充爆炸药,杀伤敌人也是利用发射药在炮膛底部迅速燃烧产生的强大推力将炮弹推出炮膛然后让炮弹以一个极高的速度射出炮膛形成强大的动能来对目标进行杀伤或者损坏。
如果在野战中,射出去的炮弹要杀伤敌人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碰到敌人,否则的话就算炮弹从你耳边飞过去你也会是完好无损的。
当然,如果在攻城战之中,那就另当别论了。
炮弹激起的碎石瓦砾都会充当它的帮凶,对周围的生物形成二次杀伤。
在一些明清背景的古装剧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火炮发射后对面的敌人一片人仰马翻的场景,可以说是不太符合事实的。
那种人仰马翻的场面和炮弹爆炸掀起的烟雾,都是来自于演员的表演和提前预埋的炸点而已。
(以上这句话好像是句正确废话,读者老爷们又不是傻子,作者知道的读者老爷们当然也知道,作者不不知道的读者老爷们也知道。如有错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老爷们指正。)
就算是装填的霰弹,那也要击中敌人才行。
鹰炮如果装填霰弹的话,有效射程也会小很多,大概会缩减到三十步到五十步左右。
而且炮弹的散布面也非常的大。霰弹的大小则差不多相当于跳棋的玻璃珠那么大,每次发射装填的霰弹数量则没有标准,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装填。
在有效射程之内,霰弹的威力的确很吓人。
就那些作为靶子的草人基本上全都被高速喷射出去的霰弹给撕成了碎片。
李恒甚至还让人给草人套上了盔甲,包括皮甲棉甲还有铁甲,都试了一遍。
可是毫无意外,这些套着甲胄的草人也遭受了同样的结局,跟它们身上套着的甲胄一起被那些霰弹撕成了碎片。
这个结果看的李恒大喊刺激,想着如果将来在战场上遇到鞑子最引以为傲的套着三层甲胄的所谓天下无敌的白甲兵,到时候给他们当面来一波霰弹骑脸,那场景想一想都让人啧啧不已。
不过用火炮拼刺刀这种事情,别说现在这些发射缓慢的老古董了,就算是后世的火炮也只能来一次。一旦被敌人步兵贴近,那炮兵们能做的要么是跑路,要么就是拿起刀枪跟敌人拼命了,不可能让你开第二炮的机会。
所以炮兵作战的时候,往往都要在炮兵阵地附近安排一支步兵来保护他们。
测试完了鹰炮,下来就是长重炮了。
长重炮的射程的确比鹰炮远了很多,最大的射程甚至能达到两里之外,不过两里之外的炮弹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有效射程则是在一里左右,弹着点跟预定目标之间偏离的还不算太离谱。
李恒让炮兵们将长重炮对准了峡谷之中一片岩石组成的石壁进行轰击,效果还是很惊人的。
石壁上那些坚硬的岩石被三磅重的实心铁弹击中后碎石飞溅,力道惊人。
甚至如果距离足够近的话,炮弹甚至能将石壁击穿一个深约十厘米左右的孔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