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名著(2 / 2)初入职场首页

女主角在某次机会遇到了男主角,并不嫌弃他丑陋,细心照顾他。男主角被女主角的善良打动,心里默默地关注着女主角。

但是,主教也发现了美丽的女主角,想占为己有。于是,他打探到女主角的过往。就设了一个局,让那个昔日的恋人也就是那个大学生与一个人决斗,而把女主角引到战场。结果,昔日的恋人躺在血泊中被人逮到。人们就把女主角带给教堂审理。女主角的母亲也就是那个修女当知道女主角是流浪汉养大的,比较痛恨,当即要求杀死女孩,因为流浪汉爱偷别人的孩子,品德败坏。这时,主教威胁女主角,如果女主角愿意和主教在一起,主教会救女主角。女主角不从。主教就宣判女主角的罪行,要处死女主角。后来,修女知道女主角是自己女儿,想办法救女主角,结果也被连累。

行刑的时候,女主角看到那个大学生与一个女子在一起。于是开始反抗,也有人为女主角辩驳。女主角被暂缓行刑。主教继续威胁女主角,女主角还是不从。主教以杀人未遂罪,把女主角绞死了。

主教想对女主角的尸体动手,被男主角制止,并且被男主角杀死。后来,男主角抱着女主角的尸体死了。人们发现他们的尸体是很久之后。因为发现一个骨骼错位和另一个正常的骨骼。让许多人感念他们的爱情,于是因为分不开他们而将他们葬在一起了。

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的女子往往有人守护。而善良的敲钟人最终选择了他守护的美丽女子。敲钟人不想让女主角孤单,死也要在一起。善良是爱情的必杀技。

我讲完了,你们有什么可以说得吗?我给罗峰出题,邹学明给我出题,剩下该罗峰给邹学明出题了。如果没有什么要说得,可以进行下一轮了。”纪晓夫吐了一口气,看着罗峰和邹学明说。

“我们当然要补充了。作者把敲钟人说成善良的人,但是你有没有觉得作者内心深处并没有尊重女性,更玷污了爱情。”罗峰冲邹学明点了点头说。

“对。你有没有想过女主角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爱情的。她追求的爱情应该是诗人说的样子。不是我歧视敲钟人。敲钟人在爱情和亲情上,选择坚守自己的爱情。但是他的大义灭亲行为与主教有什么区别?作者没有法律意识吗?虽然教皇的权利大,但从作者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的生命有点不尊重,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作者也受其影响。善良的人会杀了自己的养父,在爱情上上位。人们歌颂他们的爱情,无非就是给主教面子,毕竟敲钟人是主教的养子。作者也是批着善良的外衣从内心歧视底层人们。女主角最终死在爱情的追求上,而敲钟人则如愿抱得美人归。这让我不得不说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一种讽刺。”邹学明不平地说。

“这,我只考虑给善良的敲钟人一个美好的结局。我没有考虑女主角的想法。”纪晓夫惭愧地低下了头。

“晓夫同志也不是故意忽略的。别人都在赞扬敲钟人,先入为主的夺了许多人对人物设定有同情的第一感觉。她们想爱情也该让这种人体验到。他们希望被同情者受到上帝祝福你。所以作者安排的结局,他们觉得是一种对爱情的完美落到每个人头上。而最容易忽略的是美丽的人也是无辜的。晓夫同志本身就是善良的,容易被感动。但是这也让人容易忽略爱情面前无美丑。”罗峰淡淡地解释说。

“那么你说爱情是什么?亲情有是什么?”纪晓夫不解地问道。

“那就要听听也是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让明讲一下。”罗峰趁机转移话题,将计划走完。

“哦,我紧跟着你,也说说雨果的另一部作品。”邹学明笑着点头说。

“好。我期待。”纪晓夫笑着说。

“那好,我讲了。”邹学明看了看罗峰和纪晓夫。

罗峰和纪晓夫同时点头。

邹学明开口道,“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并且连银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之后,冉·阿让确实改名换姓,化名马德兰,埋头工作,而命运也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办起了企业。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为滨海蒙特勒依城的穷人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设免费药房等等。他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并终于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妓女芳汀,一位女工。她有美发皓齿,多情而又幼稚无知的她真心爱着一位大学生并以身相许,失身怀孕,但这个大学生却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对她虚情假意,不久便弃她而去。芳汀生下了女儿柯赛特后不敢返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纳迪埃大妈。芳汀为了有时间赚钱,把女儿寄养在泰纳迪埃家。这夫妇俩其实是极其贪婪、庸俗的一对,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但生意很糟糕。他们同意收留柯赛特其实也是为了骗一笔钱还债。小柯赛特慢慢长大,夫妇俩人想尽办法,以各种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费。一方面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却随时随地地侮辱、虐待、殴打小柯赛特。让她小小年纪就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总之,可怜的柯赛特在那里受着非人的待遇。

芳汀在把女儿托付给泰纳迪埃一家后,来到了滨海蒙特勒依一家玻璃制造厂工作,工厂的老板便是马德兰先生,也就是冉·阿让。芳汀来到工厂之后,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每月都会给旅店老板泰纳迪埃写信、寄钱。她的美貌引起了当地许多恶妇的嫉妒,她的行为更成了她们议论、猜忌的对象。终于有一天,一个名叫维克图尼安太太的人查到了芳汀的过去经历,将她有私生女的事揭发了出来。她的几位同事以马德兰先生的名义给了芳汀50法郎,让她离开,但马德兰并不知道这件事。芳汀从此开始了她的悲惨经历。她被解雇,再也没有人肯雇用她,她无法靠劳动养活自己和寄养在别人家的女儿,只能为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娼妓,变为社会的奴隶。曾几何时,一个活泼的年轻少女变得形容枯槁,病入膏肓,还饱受社会的歧视。

马德兰知道芳汀的真情和悲惨遭遇后,感到十分内疚,也深深地被她感动,于是决定要照顾她们母女俩。有一次,恶少把雪团塞进芳汀的衣衫,芳汀反抗,却要被警察沙威监禁。马德兰出面干涉,沙威是冉·阿让在狱中的警长,认为罪人永远是罪人,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沙威认出了马德兰就是当年的苦刑犯。他写信告发,却没得到理睬。马德兰将芳汀救出后,把她接到工厂的诊所请人照顾,立即给泰纳迪埃夫妇去信,还寄了一笔钱,让他们把柯赛特送来见病重的母亲。贪婪的夫妇俩却一再拖延,用各种名目骗马德兰一次又一次的寄钱。眼见芳汀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马德兰十分着急。正在他为此事伤神的时候,另一件烦心事又接踵而来。

当地一个叫尚马蒂厄的老头被当成冉·阿让正在接受审判,冉·阿让于是陷入了矛盾挣扎中:如果承认自己的身份则会被捕,无法照顾芳汀母女;如若不承认,一个无辜的人就会为自己所累,被捕入狱。良知最终战胜了一切,他毅然走上法庭,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因此又开始被通缉。他来到芳汀家中,沙威带人前来逮捕他,芳汀受刺激死去。冉·阿让也再一次被投入狱中。

但没多久,冉·阿让从监狱中逃了出来,去蒙费梅找芳汀的孤女柯赛特。几经波折后,他终于在圣诞节找到了正去泉边打水的柯赛特。跟着女孩回到旅馆后,他亲眼目睹了女孩的悲惨生活,于是立即从狠毒的夫妇俩人手中救出了可怜的小柯赛特。带着她来到巴黎。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冉·阿让带这女孩逃进了巴黎市郊的一个修道院,在那里将她抚养成人,他们两人也在那里过上了暂时的平静生活。

好景不长,几年后,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长大后的柯赛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里尤斯,两人一见钟情。马里尤斯原先受到外祖父吉尔诺曼的影响,是个保皇派。他的父亲蓬梅西是拿破仑手下的爱将,拥护共和,在滑铁卢之战中立了战功,被封为男爵。吉尔诺曼敌视女婿,不让他与马里尤斯见面,否则要剥夺马里尤斯的继承权。蓬梅西为儿子的前途着想,只得忍气吞声,只能趁儿子上教堂之际,偷偷去看儿子。他快去世时才给儿子留下遗嘱,把真相告诉自己的儿子。马里尤斯受到震动,暗地里查阅书报,了解到父亲的英勇事迹,终于改变立场,离家出走,接触到‘ABC之友社’的共和派青年,很快加入他们,成了一个共和党人。

起先,这位共和派青年并不知道他爱上的这名少女名叫柯赛特,也不知道和这少女在一起的先生是冉·阿让。他找到柯赛特的住处,向她倾诉衷情,他俩常幽会,但马里尤斯的外祖父不答应这婚事,马里尤斯终于和外祖父决裂。1832年6月,ABC的成员都投入起义。冉·阿让此时也知道了柯赛特与马里尤斯的恋情,深受打击的他收到马里尤斯来信后也来到街垒加入了战斗。

战斗中,冉·阿让放走了被俘的警长沙威,还把自己的住址告诉了他。他的行为终于感动了沙威,使他相信犯过错的人真的会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战斗激烈,许多战士身亡,马里尤斯身受重伤,冉·阿让从下水道将他救离险境,送到他外祖父家中。但当时身负重伤的马里尤斯并不知情。他外祖父看马里尤斯安然无恙,答应了他和柯赛特的婚事。在两人成婚的第二天,冉·阿让将自己的身世向马里尤斯和盘托出,后者知道了大为震惊,对他冷眼相看。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离开了他。多年来舍己教人,最终却连多年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也误解自己,伤心的冉·阿让抑郁成疾,终日只有孤寂与他相伴。

而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马里尤斯才知道冉·阿让原来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救命恩人,连忙去接他来同住,但冉·阿让此时已经生命垂危,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尤斯怀里与世长辞。

故事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前辈说的故事梗概。我觉得不错,也说一遍。主人公对于自己的遭遇并不理解,一个善良的举动可以救赎一个人。主人公对自己女儿的爱是无私的。就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样,爱情和亲情遇到矛盾时,亲情往往被抛弃。主人公因为主教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而开始自己的救赎。主人公没有因为自己获罪而抛弃对别人的善意。最终用自己的行动,主人公改变了警官和女婿的态度。一改第一印象,说明罪犯不一定永远是罪犯。人是可以被救赎的,也可以在后来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主人公身为穷苦人家,知道穷苦人家的辛苦。看似主人公在救赎自己,未尝不是作者的自我反思。作者给底层一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