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父母长辈的命令就是全部,没有原因没有思虑,就像现在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只要听到大人的指令,义无反顾,惟恐做不好得不到表扬。慢慢的开始有了比较,逐渐的想占主导,想事情做决定既愤青又决绝,虽瘦骨嶙峋的现实总会不断地给自己浇冷水,但跌跌撞撞总归是让自己越战越勇。已过而立之年,三十几年的记忆如同江河里的流水,留不下却还有河床的痕迹,却又不同,发迹时清澈见底,时间越久却越发的浑浊了。在小小的山村里,从开始的全日制,慢慢的到极少部分时间,生活了近二十来年,为身体生理的成长和精神价值观的塑造打下了受益一生的基础。
成长辗转,终在进步的列车带领下来到了城市。经历了从薄暮到夜晚连续十几个小时近周近月不休息的劳作后,在城市中那连续每日十来小时但总会有间断性的休息时间的工作要求就显得不那么苛刻难以接受。价值观里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所得观开始时让自己迷茫了很久,没有了那可以挥洒含税的土壤,也无需顶着太阳或经历风霜,仅靠拨弄下嘴皮子、或者仅提供下时间,就可以被动的收获,再到后来慢慢的接触到了同处在一个城市的底层,原来还有大面积虽不是记忆中的形式却同样是需要付出体力、时间甚至经历风霜才能有所得群体。开始理解,一路成长上那些机遇、努力与费劲全家心血供养才能获得的,不单单是难能可贵,是上升到另一个层次的对社会结构的接受与塑造,是从一个满是憧憬与希望自信可以重新塑造到尊重现实认识自己愿意接受但还想着做些什么以保证更好的改变。
遥想儿时所在的村子,能跟着父母长辈徒步二里路到隔壁的村子已经是所能到的极限了,虽主观上有着难以抗拒的犹豫与排斥,但一到现实没有太多的犹豫与偷懒时间,上一刻不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下一刻待收的庄稼果实可能就会直接烂在地里,没有唾手可得的便利,也不会有没有付出就能收获的美满,任何想要的结果都需要拼尽全力才可能会获得一二。而现在,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发展,似乎忘却了来时路上的那些不得不汗流浃背的艰辛,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各项便利,无论人任何时候,只要想且能动就有无限改变的潜能,想出门公交、地铁、出租车根据时间路程随时选,想就餐简餐、快餐、豪华餐口袋允许接可选,想孩子的教育可谓只有想不到只要关注资源伸手可及,当然想偷懒只要愿意接受收获与付出努力对等观点随时可以决定是否停下脚步。一比较,变化不可谓不大,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体力上的、思想上的,唯独初心塑造的坚守还在帮着自己坚持,同时也催促着自己成为下个不一样的形象。
大概是刺激太深刻吧,小时候没有休息的概念,家里有活就要帮着干,虽然很多时候也是仗着父母在能推推能拖拖,但连续的乏累总会隔段时间就会出现。慢慢的“看到了”学校里老师的轻松自在,上课时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一旦到了周末或者假期,甚至在没有课的时间,那些轻松与自在。就业后,了解了所谓的劳动法,开始信任一天八小时、一周五天。然而,貌似理想可得而现实不可得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矛盾交接点上的思考,看到了老师那为了创新创造而不得不闭门苦思的孤独,看到了越是休息日越是繁忙的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单薄身影,看到了在寻常下班点才开始迎来工作内容高峰的商超服务人员的兴奋与矛盾,看到了临近晚上十余点因还在服务的餐饮营业员的疲累。好像一切本不应该那么的理所当然,慢慢的知道了在属于自己的时刻负重前行是必不可少的,也了解了风光背后不一定是风和日丽,开始考量作为个体的自己怎可能会可以脱离,慢慢的当思虑到达一定的矛盾点上时,理性的回归让自己更接近生活,变得更愿意去接受、去享受和去敬重。
越来越喜欢小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声了,很有穿透力,也没有掺杂其他的情绪,上一刻烟雨下一刻就可晴天,再对上那清澈的眼睛,满是期许但有着无比的纯净,应该就是无比渴望的境界。与孩童不一样,让自己满足还是很困难的,但达到前一个标准满意貌似不是很难,经理生活,满意而不满足,这大概是最近十来年自己提醒自己最多的惊醒语,无论是任何方向,也无论是已发生、即将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任何事,虽吃惊但却不会不面对,变得对现实更容易接受,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是否有能力再做些什么,更倾向有了大概方向就动手,开始暗示自己已经到了这个状态再有其他的任何状态都是可接受和可调整的,仍然保持着骨子里的愤青但同时又开始变得圆滑,不再只是关注自己而开始变得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的人和事。也大概是如此吧,对既定的已成事实的问题不再那么的纠结,对那些不受自己控制或影响的事务不再那么较真,开始变的貌似豁达,也开始变得追求更好而不是理想中的百分百完美无瑕。
或许是太过疲乏吧,以前那些阶段性的人和事慢慢的淡出去了,没有冲动也不轻松,随着时间,随着阶段性的煎熬,关注的焦点转换着,焦虑产生着消失着,那些原定的必然成了不尽然,情绪的、思虑的、注定的、被动的,似乎如一粒种子,种下了却没有发芽、开花、结果。不再怀疑是不是经历了成长,也不再纠结有哪些需要后悔,前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生生不息间,了然了自己仅是生生不息中的一个小片段,于自己是主角,于长河中总逃不了那成势的必然规律。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终于在自己可以独立的年龄用上了高中时学习到的哲学辨证知识,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