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三峡地带的巴东县是一座中县,从城池周长十余里,全县约四千户人家,两万五千余人,大多居住在县城和周围方圆二十里内,不过巴东县流动人口却很多,大多是从稍微偏远的州县过来谋生,这里水运便利,商业比较发达,条件要比偏远地方好不少。
前任知县在一个月前调走,现在知县空缺,由县丞、县尉和主簿分管县城政务,而由于本地的主簿也一直没有到任,所以巴东县县丞和主簿暂时是同一人。
侍御史张辰被贬黜出任巴东知县的消息早已传到县城,任命书先一步送来。
张辰仔细看了看他,这位县丞不到三十岁,身材中等,皮肤略黑,看起来非常精明能干,不过张辰总觉得自己见过他。
“李县丞,我们好像见过?”
张辰大喜:“原来你我还是昔日的同僚啊!真是巧了,不知李县丞是哪里人?”
“下官便是秭归县人,蒙圣恩垂怜,下官又能回家乡任职。”
“原来是本乡人,以后还请县丞多多关照!”
“一定!一定!”
李县丞又给张辰介绍县尉,县尉是由押司转正而成,叫做冯道,年纪约五十余岁,长了只大酒糟鼻,看起来比较平庸,唯唯诺诺。
“本县没有主簿,就是下官兼任。”李县丞笑着给张辰解释道。
张辰点了点头,这时,十几名乡绅一拥而上,纷纷上前和张辰见礼。
张辰摆摆手对众人笑道:“所谓在任一方,造福一地,我虽从京城过来,但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巴东县的父母官了,在这里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约法三章,不贪、不昏、不怠,希望我能给巴东县带来一个清明的风气。”
众人一起鼓掌,一名老乡绅道:“今天我们在望江楼给县尊老爷接风洗尘!”
“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也一路疲惫,需要先安顿下来,接风之事以后再说吧!”
众人见张辰不肯赴宴,只得各自散去了,不过大家却不失望,所有乡绅都希望来一个清廉的知县,这样他们的日子也好过,若是来个贪官,他们首当其冲要被剥皮刮脂。
张辰等到后面一船靠岸,让纪达和杨惟也上了一辆牛车,他则翻身上马,走在牛车前面向县城而去。
虽然巴东县远远不能和京城相比,但县城内的热闹却和昔日的竹山县差不多,进城处各种小店铺林立次比,建筑风格也不同,不过竹山县主要以平顶为主,而这里的房屋却是尖斜顶,铺着密密的黑瓦,而且荆湖北路盛产石灰,所以家家户户都将外墙刷白,看起来白墙黑瓦,颇有南方的风格。
另外树木也明显比竹山县多得多,县城内随处可以看见一片片小树林,这也是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的具体体现。
巴东县的中轴主干道叫做平仲大道,这是为了纪念名相寇准寇平仲在此为官,主干道颇为宽阔,可以并行五辆牛车,铺着石板,显得比较干净,两边还有大树。
“那里是......”张辰看见一处比较宏伟的建筑,颇像一座寺院。
“那是文庙,同时也是县学。”
张辰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今年有发解试吧!”
“巴东县水平如何?”
“还不错,每届都有三十几人考过发解试,占归州的三成,听说上一次归州考中六名进士,巴东县就有三人,这里学风很盛,按照惯例,县尊也要每月抽一天时间去县学讲课。”
“确实不错!”
张辰见路上行人纷纷站边向自己躬身行礼,他不由暗暗点头,这是一座知礼的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