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处处金鼓声(2 / 2)明末最后的悲歌首页

见到徐世威已经干空了两碗米饭,又起身去乘了一碗,卢善元笑着说道:“世威你是饿死鬼投胎啊!不要把饭都吃完,让两位远道而来的朋友饿肚子!”

徐世威笑着说道:“吃饭这东西手快有手慢无,谁先抢到就是谁的。放心,饿不着他们,刚才买了些糕点,他们吃得可欢了,我都没捞着几块。”

李元胤看见他们的关系忽然有些羡慕,李成栋虽然对部下也不错,但绝对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显得那么随意,原本昨日听到他们口中的大都督让那些将领都很忌惮,没想到平常却是如此随和。

吃完后郑建德很快告辞,徐世威向卢善元汇报了嘉兴两场战役的情况,及他对战俘的意见。卢善元轻点桌子,沉吟良久,说道:“这样做其实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投降之人如果不拆散,如遇战事不利,很可能二次投降,对我军的危害比一般的敌人要大。如果拆散到各军中,由于不熟悉情况也会降低我军的战斗力。当然,事情不是绝对的,风险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就不是风险,或者说可预见的风险小于可预见的收益,那我觉得这个风险也是值得冒的。总之,我充分尊重前指的决定,不过我的意见是把战俘经过简单的纪律培训后分散打入各部队,政治部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不要对战俘有任何歧视。另外所有总旗以上的军官都必须先送回杭州,愿意从军的可以来军官学校学习,厌倦了军旅生活的我们会按退役人员标准妥善安置。”

徐世威兴奋的答应了一声,说道:“吴将军与李将军想知道对他们的安排!”

卢善元转头面对李、吴二人,笑着说道:“原则上就我刚才所说的,继续从军的要先进军官学校学习,不愿意从军的我们会安排退役。不过由于现在我军还未建立退役军人管理条例,我先简单给两位介绍一下我的设想。”沉思了一会,卢善元说道:“第一,退役人员如果希望安置工作的,由退役办根据退役时的级别安排工作,这种工作分两种,一种是部队文职工作,一种是地方官员。比如吴将军是参将正三品,退役之后品级不变,俸?就按正三品执行。如果在部队文职系统,可以当军事研究员、参谋部官员等等。如果转民政系统,实授官会低一级或两级,再考虑刚从军队系统出来对民政系统暂时不太熟悉,所以一般也不会实授地方主官。比如按吴将军的品级,进入民政系统后会先降两个品级与地方上对应,这样算来应该是知府,但实际授官还会低一两级,实授是同知、推官等,这要根据地方上的实缺来定。当然此时就会转到文职系统,我只有建议权,最终决定是还是内阁。”见李、吴二人点点头,卢善元接着说道:“第二,退役人员如果不希望安置工作的,会一次性发放十年俸?作为补助金,以后要干什么就由自己决定。主要原则就是这两条,这两天我会让后勤部拟定条例,以后就按条例处理。两位将军有什么疑问现在可以问我,我们可以一起参详参详。”

吴文献早就憋不住了,连忙说道:“大都督,正三品每月能拿多少银子?”

卢善元算了一下,说道:“正三品应该对应的是我们旅级,每月月饷是64两,另有每年津贴是350两,年总收入应该是一千两出头。如果进入民政体系,月俸按正三品算,应该每月差不多是35两,另外每年会有职位养廉银,同知的话应该是正五品,每年养廉银应该是1400两,如果职位是推官正七品,每年应该是1000两。”

吴文献点点头,对于他这样的军头来说,这个钱不算多,但以前是要靠搜刮百姓、贪污得的钱,而且得的钱还要养兵,现在这钱虽然少些,但稳定可靠,而且在这个几两银子就能买一亩地的时代,做个大地主并非难事!

“如果继续带兵的话,需要什么条件?”李元胤相对年轻,可不想就此退出军伍。

“经过军官学校培训考核后,先从副官做起,如吴将军是正三品,那就从副旅级,按军队体系晋升。”卢善元说道。

“那象我义父身居总兵,如果投奔过来,会有什么条件?”李元胤问道。

“象李总兵这样的一方大员,同样要经过军官学校学习,学成后可以当副参谋长或副军长。”卢善元笑着说道,从李元胤的语气中似乎能把李成栋说降过来,显然这对于战事是一个利好。

李元胤点点头,不再说话。卢善元接下来说道:“两位将军可在杭州城休息两天,多走走看看,考虑清楚了随时可以来找我。”

送走两人后,卢善元沉思起来,明军中有大量投降清军的人员,如何处理这些人真正是一门艺术,既要起到千金市马骨的效应,也不能给他们过多的期望。真正有能力的人当然要用,但又不能再让他们重新成为军阀,显然除了利益诱惑外,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此时,忽听马连长在外报告,卢善元赶紧让他进来,这个时候来汇报肯定有重要的事。果然马连长带了一个战士进来,敬了个礼后急着说道:“报告大都督,八月十二日徽州、安国明军围攻宣城失利,其中部分溃兵逃至宁国后遣快骑至我黄花关求援。此报!”

卢善元是知道原明官金声、邱祖德、万曰吉等人在徽州与宁国等地起兵抗清,但由于他们并不承认太子,倒是向远在福建的唐王政权奉表,所以双方并未直接联系,即使占领昱岭关后卢善元派人联系金声,他们也并不待见使者。卢善元有些无奈,当日没有大力宣扬太子之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无法追悔,但显然有很多人却咬死了当日南京朝廷的诏令不放,这些文人又对所谓的正统看得极重,在法统问题上根本不会变通。此时兵败倒是想起自己来了,可现在自己手里仅有两个旅,新兵虽然已经招了几千人,但刚刚开始训练,完全不能出战。

如果派兵支援,那就要以杭州城防守空虚为代价,而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打一场完全没有准备的战,是否合适呢?“把应康远和厉江雲和参谋部全体给我叫过来,另外去核实一下,金华府来的民兵抵达哪里了,什么时候可以到杭州?”

马连长应了一声,过不多时,三人先后回来,马连长说道:“幼军和民军前锋共一万人已经越过杨家埠,预计还有两天抵达杭州,中军三万五千人目前在义乌境内,预计二十日左右到达,后军与一部分新造的大炮由兰溪与朝廷官员汇合乘船,预计在十七日启程,二十二日左右到达。”

这个时代的交通不便,行程受各种因素影响,偏差个一两天实在是常事。不过如果在两日内抵达,倒是可以部分接管城防,民兵和幼军装备和战力肯定不如战兵,但如果放在城头防守,那应该问题不大。

“情况你们都知道了,你们觉得宁国和徽州是否派兵支援?都说说吧!”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当然毫无例外又是分为两派,一派坚决要求出兵,理由一是唇亡齿寒,二是可以适当消灭一些清军的有生力量,三是也保存一些抗清的种子。

而另一派则认为战兵全部出战一是杭州过于空虚,万一清军大举从宜兴攻来,很可能会直抵杭州城下。二是那边明军也不认我们,何必自讨没趣,有那兵力还不如支援入苏部队,那边的敌人可是号称有二十万,两万多的部队实在是太单薄了一些。

两边其实都有一定道理,卢善元一时也难以抉择,看见厉江雲一直没说话,卢善元问道:“厉旅长是什么意见?”

厉江雲说道:“军长,我以为救援徽州人不需要太多,一是徽州多山,大部队其实开展不开。二是如果并不需要去救宁国,只要保证徽州不失就可以了,这样既能给徽州保留抗清的根据地,也不会让徽州的义军太过膨胀。我建议派少量的部队守住黄花关,派一个旅突进徽州,利用有利地形给清军以一定的杀伤,清军一定会知难而退。”

卢善元眼睛一亮,确实干吗要给清军牵着鼻子走,只要守住徽州一段时间,如果在苏州、常州一带击败清军大部,他们只能收缩回南京。另外有一个旅的正规军带着民军和幼军守卫杭州,相对来说也会稳妥一点。

厉江雲提出这一方案,也正是基于他们旅的特点。现在的四个步兵旅,主官至今没有调整个,不可避免各个旅的风格也高度契合主官的风格,譬如厉江雲所在的四旅,由于厉江雲的侦察兵出身,相对来说他们的战术更加复杂多变,更能胜任山地作战的需要。而陈金勇自己勇猛善战,带的兵相对进攻性更强一些。胡晶成熟稳重,带的兵中规中矩。应康远人相对活泼,带的兵战术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