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8章万骑卷平冈(1 / 2)明末最后的悲歌首页

几个营长都很坚决,认为骑兵旅的优势并不在于狗斗,而在于重骑。他们相信骑兵旅肯定能打败敌人,即使对方的骑兵比自己人数更多。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江南地区能集齐上千骑兵已经实属不易,而清兵虽然战力强横,但主力却是不多,三千骑应该是这支队伍的极限。

清军的编制对明军来说一直是一个谜,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清军的实际兵力到底是多少,只知道一个牛录约三百人,但不知道的是牛录其实是一个编户的单位而不是编军的单位,牛录是一般有三百余户,其实是清军为了方便管理而人为编制的,这些人其实都是各旗旗主的奴隶,战时每户抽一兵。但实际上这些数字是随时变化的,有的户战兵死了,又没有成年男子,就会被编入别的户,当然也有成年男子结婚后分出来的户,由于长期征战,每个牛录都是不满额的。这时候怎么办呢?最早时是到深山老林里抓捕一些野蛮部落的青壮作为补充,叫奴兵或者叫死兵,这些人作战时是冲在最前面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很快就消耗殆尽。随着野蛮部落的减少及抓捕难度的增加,奴兵渐渐退出了舞台。

后来又创造出了一个新词,叫抬旗。什么意思呢?皇太极继位后,对汉人的政策大有好转,再加上多次入关后俘虏了大量的青壮,一户普通人家基本上都有两三个包衣奴才,这些包衣奴才除了平时劳作外,也需要在战时担任辅兵,当然这种辅兵与常规的辅兵不同,他只服务于自己的主子。随着建虏人口在历次战争中损失,而新成丁的人口远远不能补充这种损失时,皇太极就制定了一个政策,允许把某些包衣奴才变成旗人,这样他也可以成为旗丁补充到战兵中。这些所谓的抬旗人拥有了半自由的身份,他是真旗人的奴隶,但他也可以拥有奴隶。

总之,清军的编制很复杂,一个牛录里面不光光是满人,还有蒙古人和汉人,使得他们的编制一直保持在三百余人上下。当然,这是指战兵,各战兵带的包衣奴才不算在内,但其实很多包衣奴才的战力并不差。

而一个牛录里面的战兵也是分等级的,一种披甲兵,一种余丁。披甲兵是相对精锐的战兵,他们或经过考核武艺或在战场上立过功,一般披甲兵的数量是一百余人左右,披甲兵又分为三种,最强的叫白甲兵,他们是真正的百战精兵,一般用作旗主的护卫和斥候,如果战时需要攻坚时,他们也会出马,他们号称穿三层甲,力大无穷,技艺非凡,总之是顶尖的存在。次强的红甲兵,他们的战力次之,穿的一般是明军抢来的棉甲。前面两种是牛录中的强者,他们是骑兵。而第三种叫黑甲兵,他们是步卒。这三种兵种在披甲兵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是一比四比五,也就是说白甲兵约十人,红甲兵约四十人,黑甲兵约五十人。

当然由于抢劫的成功,原本很穷困的建虏渐渐发达起来,不光是钱财,还有马匹和盔甲。由于大量抢到了明军的盔甲和马匹,他们现在每个牛录基本都是全马、全甲,甚至大部分包衣都是有马代步的,只不过是马匹的质量差一点而已。

所以,清军的骑兵其实是由部分真正的骑兵和骑马步兵组成,真正的骑兵大只占六分之一左右,当然并不是说黑甲兵以下就没有真正的骑兵,只不过占比不高而已,以步战为主而已。

不过清军的这些情况许嘉应自然是不知道的,他只知道自己五十人的侦察排居然堪堪打平一支二十人左右的斥候,让他对清军的战力估计瞬间拔高了好几个等级,也让他做决策时特别小心起来。

犹豫良久,最终他还是决定明天要与清军打一场硬战,既然骑兵旅设立时的目标对手就是建虏骑兵,如果连仗都不敢打的话,会损害己军的士气,而士气这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会非常影响部队的战力。

经过一晚的休息,许嘉应反而定下心来,反正已经作了决定,按他的习惯那就要往死里去干,就算干不倒敌人也得要狠狠的咬一口肉下来。

懒洋洋的起了床,许嘉应吃了些军粮后来到大帐,几个营长已经等在了那里,见许嘉应过来,一起敬礼后,米援东率先说道:“副旅长,你看我们是迎上去呢还是等着敌人上来?”

“别着急,我们先看看侦察连返回的情报,如果敌人人数比我们少,我们自然要包上去,如果人数比我们多,不妨找个有利地形跟他们干一场。”许嘉应懒懒的态度倒是让几个神色严肃的营长稍稍放缓了一下心情。

“侦察连是出什么状况了吗?怎么到现在还没有信息传回来?”许嘉应皱了皱眉,骑兵侦察连是骑兵旅的精锐,单兵作战能力、装备都是顶级的存在,昨日的遭遇战一下子损失了十几人,想必米援西心痛得要死,这小子该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吧?

许嘉应的判断完全错误,真实情况是米援西没汇报的原因是根本探不到敌人的真实情况,只知道这只清军悬挂着镶黄旗。清军在昨日的遭遇战后加派了斥候,而且这些斥候每个小队之间间距很小,而且明显是有一定的阵型的,彼此之间随时能进行增援,一大早,斥候小队保持着一定的速度缓缓前行,后面远远的看见烟尘,显然清军一大早就起营了。

偏偏这片地方除了水都是平地,偶尔还有不少树隔挡,使得望远镜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米援东只得带着队伍一退再退,终于退到离己方大阵只有五里的地方,此时他无奈的明白此次的侦察活动以失败告终,派人告知许嘉应实际情况。

接到米援西的报告,许嘉应也并不觉得意外,清军打遍天下无敌手,自然有他一套作战窍门,隔绝对手的信息刺探应该就是手段之一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固然不了解对方的实力,但对方应该也不了解自己的实力,大家都是只知己不知彼,目前来说还是个平手,最终还是要靠两军对战来体现实力。

其实许嘉应不知道的是,尼堪不仅知道骑兵旅的大致人数,还知道五十里外的中军大队人马,这主要得益于他们飞在天上的战友-鹰。从辽代起长白山的驯鹰人就一代代传了下来,辽兵、金兵能够轻松击败宋军,这些鹰其实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使得他们能够在战场上轻易的找到对手的弱点,一击而胜。

建虏也继承了他们祖先的这种本领,驯鹰人能够通过与鹰的简单交流知道对手的大致范围,从而判断出对手的数量。尼堪当然知道这支骑兵与自己的骑兵人数相当,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一大早就匆匆起兵,准备击溃这支骑兵,是源于他对明军骑兵战力的经验,即使是明军中最为精锐的关宁铁骑,自己的骑兵在一对二的情况下基本能够击溃,一对一时很多时候能做到歼灭大半,当然明军也没那么傻,特别是关宁铁骑,战斗力不如清军,但逃跑能力一定在清军之上。

尼堪的想法是先击溃这支骑兵,再去阻挡甚至击溃后面的步兵。江阴围城这么长时间,所谓的援军也来了好几波,但所有的援军都是一击而溃,没有例外。尼堪为了慎重起见,还调集了无锡城里和刚从苏州城逃出的三千步兵跟在后面,准备跟在后面助威和抓俘虏。

不过鹰毕竟是畜生,它与驯鹰人之间只能简单的交流得出大致的人数、兵种,但绝不会知道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这只能按主将的经验判定。

总之,两支骑兵在双方错误的情报引领下,终于距离越来越近,随着清军斥候的压缩,侦察连慢慢后退到了距大军一百余步的地方站稳脚跟,对方不再进逼,而是在百步外静静等待着大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