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岁的男孩子,娶一个大3~10岁的姑娘回来,既当媳妇,还能当姐当妈管孩子管家。类似于革命先烈李大钊和赵纫兰夫妻那样的,也还不少。
尽管现在还叫思想品德,但以后会叫道法的课本上就明明白白地写着法定结婚年龄。
但乡民们结婚,都不去领结婚证,就没考虑过年龄的问题,根本不需要。
办个酒席,请亲朋好友们来吃席,见证一下就算是结婚了。
而且这样的婚姻还相当的稳固,只有丧偶改嫁,续娶,没有离婚。
在吕时亮他们这个地方,到了90年代初多数村民都还很封建,思想陈旧的。
这些处于十万大山,苗疆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不少人认为:能认识钱上的数字就足够了,读书再多,对于干农活没鸟用。
读书出来能吃上皇粮,这点山民们还是知道的。
但孩子得有怎么样的天赋,得要花多少钱才能读出来呢?山民自会衡量,自有小算盘算计。
不知道该说这些山民都很清醒还是思想顽固落后,绝大多数人都说自家祖坟没冒青烟,自家那儿女肯定没那当官吃皇粮的气运,没天赋的孩子,真没必要读那么多的书。
书读多了,容易把眼睛弄瞎,把身体弄垮,又没吃上皇粮,还怎么干农活?
更何况,孩子每多读一年书家里不但缺少一个劳动力,还要浪费不少钱。
没天赋,多上学,真没必要!
而女孩长大嫁人就是别家的人了,读书就更没必要了。
吕丹伶就9岁了才上学。
能读到初中,那是他退伍回来的哥哥供的。
否则,说不定眼下的她都已经嫁人。
说什么未成年,结婚年龄的,在他们这乡村,根本就不是结不结婚的理由。
而说媳妇这个事,在中学也很正常。
农村家庭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都把报考小中专作为第一选择。
因为考上中专,就算是吃上皇粮了,解决了跳出农门的问题。
可小中专的录取率很低,全县每年就录取50人左右,还不到3%。
考不上中专的很多农村孩子,很多都会选择继续复读准备来年再报考中专。
这个时候考中专是要进行筛选预选考试的,教育局根据当年中专招生的名额,确定参加中专考试人数的比例。
吕时亮他们这乡镇中学,优秀学生,除极个别家长有远见,还有就是家庭经济条件也还不错的学生才不考虑报考中专,直接选择考高中,其他农村学习好的同学,都首先报考小中专。
因为穷,供不起。
考上小中专,就跳出了农门,三年下来就有皇粮可以吃了,自然是首选。
而读高中考大学变数太大。
农村家长自然不会考虑。
为了考上小中专,复读好几年的学生多的是。
国家有规定,过了18岁,就不能复读报考小中专了。
但这个时代又还没联网,都是纸质材料。
超龄?改就是了。
很多复读生都是年年18。
复读的同学年龄大的自然不少。
有些家庭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就先把孩子的亲事给定了(主要是男生),否则,到了二十五、六,在农村就是大龄青年了,考不上学,回去再找不到对象,损失就大了。
所以这个时期,初三经常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群初中生一到周日就往家跑,回家玩山,相亲找对象谈恋爱,有的还跑到准老岳父家给人家干农活;日常班里下课时,一群应届15、16岁小屁孩会好奇地追着一帮年龄大的复读生。问人家回家去和对象亲嘴了没,睡觉了没。
不过他吕时亮真没媳妇,也没订婚。
“姐,你乱说什么呢,我哪来的媳妇?我自己有没有媳妇,你可以不清楚,但我还能自己都不知道?”
重生前,这个年龄的吕时亮,对男女之情根本就不知事。
心里一直念着的是考上中专吃皇粮。
别说媳妇了,连谈恋爱都还没想过。
重生后的吕时亮也还没做好谈恋爱的准备,家里也没给他定过婚,哪来的媳妇。
“我问你,你是不是一直馋着表妹林诗韵来着?”
吕丹伶偏着头,似笑非笑地看着吕时亮问道。
“林诗韵?”
吕时亮和吕丹伶他俩的一个堂三叔娶的是林诗韵的姑姑,论起亲戚关系来,林诗韵自然算是吕时亮两人的表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