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来学校时,校务老师已经带他去看过办公室了。在这个办公室里办公的是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国文老师。办公室共有六张桌子,供五位老师办公,门口一张桌子用来放学生的作业。
王伯卿的位置在最里面,这让他十分满意。由于当时大部分老师都去上课了,那一天他只见到了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女教师。
当王伯卿走进办公室,他发现已经有三位同事先来了。
见王伯卿进来,上次遇到的年轻女老师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她自我介绍说自己叫徐佩茹,跟王伯卿一样教五年级。
之后,徐老师又分别向王伯卿介绍了在座的另外两位男老师。
穿长袍的中年男老师名叫沈瑜,是六年级的国文老师。而穿西服打领带的年轻男老师名叫高修明,是五年级的另一位的老师。
和几位老师一一打过招呼,王伯卿这才坐回到自己的座位。收拾好课本,王伯卿注意到自己前方的办公桌一直空着。快到上课的时候,这个位置的主人才姗姗来迟。
这人穿着一身深蓝色旗袍,高跟鞋踏在地上叮当作响。
她进了办公室也不跟其他人打招呼,径直走到自己的位置。她在坐下之前瞅了一眼王伯卿,他正准备打招呼,却见那人已经坐下了,他也就识趣的坐回了椅子上。
这个人是何方神圣,怎么来头这么大,王伯卿不由得暗自揣测。恰在此时,上课铃打响了,他便收起思绪,起身去往教室。
站在教室门口,王伯卿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
他教的是五年级,班上的学生大多十一二岁,正是淘气的年岁。同学们见王伯卿推门进来,才一溜烟跑回各自座位,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就像现在的开学第一课一样,王伯卿的第一堂课也没有教学生们书本上的知识。
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表示接下来将由自己带领同学们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
之后,王伯卿老套地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年龄,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将来想做什么。
听老师这么问,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同学说以后想做老师,有同学说以后想做医生,还有同学说以后想当官。
对于同学们的回答,王伯卿听完之后都赞赏地点点头。
还有几位男生说自己以后要去当兵打仗,像岳飞一样收复国土。王伯卿听到这样的回答,更是鼓励地拍拍几个男孩子的肩膀。
而让王伯卿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瘦高的男孩子。当轮到他时,他给出了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答案。他看着王伯卿低声说道:“老师好,我就想以后能好好活着,将来还能回老家。”
听那个男孩子说完,其他同学纷纷笑出声来。其中几个刚才说自己以后想当兵的同学笑的最大声,那个男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那个男生一开口,王伯卿便听出了其中的东北口音。那样的年代,不难想象这个男生是从家乡一路南下到了北平。
王伯卿生长在北平,但是还未受战火洗礼。
虽然他之前便知道“九一八事变”,知道长城抗战,但直到这个男生的一番话语,他才依稀感觉到“国破家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双手向下,示意同学们安静。之后他朝向那名男生,示意他坐下。
等那位学生坐下,王伯卿才开口说道:“同学,老师觉得你说的很好。在很大程度上讲,好好活着确实是人生最难实现的事情。你能这么想,老师觉得很好。老师衷心祝愿你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伯卿说完,讲台下忽然爆发出了掌声。掌声越来越大,而王伯卿则注意到那个男生此时已经满眼泪光。
接着,王伯卿走上讲台,奋笔疾书,在黑板上写下了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越写力气越大,越往后板书越飘逸。写到最后,他把剩下的一截粉笔狠狠扔到了地上。
写完后,他转过头,对着同学们说道:“这首诗是杜甫的《春望》。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杜甫,但估计大家还没有学过这首诗。”底下的同学纷纷点头。
“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期间。大家应该知道大唐长安很繁华,但是杜甫笔下的长安却是一片惨淡。为什么呢,因为战争,因为有恶人作乱。”
“身为同窗,想必刚才那位同学的情况大家应该至少有所耳闻。”台下的同学又纷纷点头。
停顿片刻,王伯卿继续说:“老师很高兴刚才有好几位同学都说自己将来要保家卫国。但你们想想,你们要保卫的不正是像那位同学一样千千万万的同胞吗?我们要做的是打败侵略者,而不是嘲笑我们的同学。”
说到这里,刚才那几位带头大笑的男生都愧疚地低下了头。
王伯卿最后说道:“同学们,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不止是你们几个人,也许在座的更多人都要走上战场。”
犹豫了一下,王伯卿继续说:“可能将来老师也要走上战场。”
“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让你们都记住,生命是一件重要的东西,珍惜生命的人不是懦夫。而它可以被舍弃的唯一原因,是你用它来保卫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