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京苦思冥想是谁阴了他的时候,赵佶也在垂拱殿内思考着此事。
现在蔡京独大,不仅有蔡京本人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大宋元丰改制后制度缺陷所造成的。
所谓元丰改制,是神宗皇帝在王安石罢相后,自己推行的改革,其主旨是:不惟朝廷可以循考正万事,且使卿士大夫准官居职,知所责任,而不失宠禄之实。
说白了,就是减少冗官冗政的弊端,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恢复中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职,改变宰相体制。
但是首先是元丰改制生搬硬套三省六部,导致官名繁复,百官更加无所适从。
其次就是让赵佶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撤销三司,之前的三司使号称计相,就是分宰相之权的。现在撤销三司,看起来是改变了从前财权过分集中的状况,但原属三司的事务,皆分散给六曹和各寺、监,户部所获财权不多。
且户部尚书是宰相直接下属。凡属财计方面的较为重大的事务,户部尚书都不能径奏皇帝或自行裁定,而须征得宰相同意。反而加重了宰相的财权,户部本身又分左右两曹,左曹隶于户部尚书,右曹不隶于户部尚书,等于实际上存在着两个并立的户部。
故而之前章惇就曾经上疏说过此事,章惇认为:自元丰改官制,户部尚书全无计相之权,职在行朝廷之文移,仅能经略在京官吏诸军傣禄而己。
况且元丰改制最重要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并没有得到解决,自改官制以后,冗官依然日增,行政效率还不如改制前。
而没有了三司使制约的宰相,权力反而比以前更大,蔡京就是其中翘楚。
之前大宋实行二府三司之制,宰相之间互有制衡,而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都堂取代了政事堂成为最高决策机关。
改制后的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分别兼任中书省、门下省的侍郎,作为左相和右相;此外还有副宰相———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他们构成三省宰辅。看起来宰相数量变多了,不利于权臣的出现。
但是这些事情对于蔡京来说根本不是事情,现在他的党羽们分别担任副相,六部尚书只是宰相坐下的走狗罢了,而一旦皇帝想要罢相,整个宰执班子都会同声一气,再加上蔡京之前还控制了台谏,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故而赵佶决定变更元丰改制中的宰相官制部分,将三省还是回到中书门下,新设立的机构一并裁撤,重设三司使,分管财政。削弱宰相的权力。
但是这事得有个由头,因为自从赵佶亲政以来,一直是高举绍圣的大旗,恢复神宗的法度,这下突然要变更神宗的法度,肯定要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
赵佶只能往鬼神之说上扯,说自己重病时,曾经梦到太祖、太宗,他们二位厉声斥责赵佶更易祖宗之法,祸乱天下,赵佶醒来来,只得仔细反省自己这么多年的的施政,决定部分恢复祖宗法度。
想好此事,赵佶决定做戏做全套,亲自前往太庙祭告太祖太宗。
赵佶亲自祭告祖宗,这事倒是在朝堂中引起了一片波澜,对于蔡京来说,他和赵佶君臣多年,对于赵佶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可不会无缘无故的祭告太庙,想必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