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还不错。
嬴政开始思考起这个制度的可行性。
除了考试场所,还要完善国家培养机构。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学校选址、教师选拔、教材制定等等。
学校选址,他看齐国的那个稷下学院就挺不错的。
只是离咸阳太远。
不如打着这稷下学院的名头,重新在咸阳建一个稷下学院主院?
齐国的那个就当做分院存在。
嬴政觉得这个方法不错。
这样做也能尽早召集到足够多的教师。
除了接纳在国家教育机构学习的学生参加官员选拔考试,是否还需要允许民间开办私塾,接纳这部分在私塾中学习的学生考试?
按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是应该允许的。
又或者说,早期对生源不需要太过限制。
愿意考的就让他们来考,等人数足够多了,再考虑生源的问题。
就是这这选拔时间,多久一次为好?
一年二次?
应该不错。
就这样办吧。
扶苏也在心中默默构思这个科举制。
如何定制,如何选拔,选拔过程又该如何……
真要实施的话,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完善。
投影结束,大人必定会召集群臣商讨,他也得好好想想。
……
汉(200)。
刘邦眯眯眼。
他这算是蹭到了秦始皇的光?
科举制,他也没有啊。
光听投影讲的,这个科举制是一个很不错的制度呢。
也许就跟那位老师上课一样,底下坐着的学生们都是有资格参与官员选拔考试的。
不过他们学的内容……刘邦还是略感疑惑。
什么物理、英语的,看不懂。
不管了,他考他自己目前需要官员掌握的知识就行。
这个制度不错,他可以尝试一下。
不过他应该找谁来主管这项政策呢。
找张良?张良都躲屋里不咋出来了。
找萧何?
投影之前好像说过萧何看人很准。
让他去管这个政策,应当最是合适不过。
……
刘彻也默默把这个政策记在心上。
他没有的东西,当然要好好记下。
起码他大汉从民间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跟征辟制。
不过,这个政策的颁发说不定会遇到不少阻力。
官僚集团肯定不会允许寒门士族上来分走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
想要施行这样的政策,官僚集团还需要敲打敲打才行。
至于秦朝能不能延续的问题,才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们对这个科举制也充满了好奇。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早已被门阀士族操纵。
他们左右乡间舆论,最后让察举制滋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腐败现象。
所以他们后来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不过真要说起来,九品中正制其实跟察举制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或者说,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皇帝们对于这个科举制很是期待。
这样的制度如果实施后,真的能提拔上来不少寒门士族,肯定能打击到世家士族。
必定可以维护皇权统一。
何乐而不为?
这样的政策就该尽早颁发下去。
众人喊上自己的心腹大臣开始商讨。
……
隋,杨坚猜想,这个科举制度到底是什么。
他建立隋朝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而举人的方式选拔官员。
是否跟投影所说的科举制有些相似之处?
到底怎样的考试,怎样的制度才算是真正的科举制度呢?
……
关于科举制度的首创时间当前还存在争议。
现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起源于汉、隋、唐。
目前隋朝首创,唐朝继承并完善是主流思想。
认为汉朝首创的人指出,科举制是一整套“分科举人,考试进用”的制度。
而汉朝已经有了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等多个科目,且汉朝的对策、试经就是考试。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改革察举制,规定察举孝廉要先经过考试。
他创立了分科考试制度,儒生考察经学,文吏考察章奏,史称“阳嘉新制”。
这样的改革为后来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所以科举制应当开始于汉朝。
认为隋朝首创的人,以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为由,指出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杨广定十科举人。
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
所以这就是科举(主指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同时,中学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或《大辞海》也将隋代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 。
认为唐朝首创的理由是隋朝并不是投牒自试。
即“投牒自试”才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
因为同之前的选官制度比较,科举制度相比与其他选官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有三。
一是投牒自试,即读书人可以自行报名参加考试,而不是非要通过官吏推荐,这一点该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二是以进士科为主要的科目,考试要定期举行。
三是考试尤为严格。
而隋朝的选官制度并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
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依旧需要先得到高官的举荐。
且隋朝的分科选举一共三次,都是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并没有定期举行。
如果不把这三个特点当做科举制度标志,那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也可以叫做科举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