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微微一笑,摆手示意不必客气,随后话锋一转,聊起了无锡的往事:“二位既是远道而来,不妨听我讲讲这无锡的故事,尤其是明朝时的风貌。”
“愿闻其详。”路家昌与加荣异口同声,都显得兴趣盎然。
“无锡,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商贸繁盛之地。”顾宪成缓缓说道,“明朝时期,无锡的‘四大码头’——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更是名扬四海,成为了无锡百年工商繁华的基石。”
“先说这米码头,”顾宪成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土地肥沃,粮食产量极高。加之运河穿城而过,交通便利,使得无锡成为了粮食集散的重镇。尤其是蓬蓉桥一带的米市,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初具规模,吸引了无数商贾云集。到了乾隆年间,无锡的粮食吞吐量更是惊人,为国家的粮食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
“布码头亦是如此,”顾宪成放下茶杯,目光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无锡虽不产棉花,但当地农民勤劳智慧,以织布为副业,土布生产逐年扩大。这些土布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远销外地,为无锡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道光、咸丰年间,无锡的布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恒升布行、李茂记布行等更是名声在外。”
“除了码头商贸,无锡的文化底蕴也是极为深厚。”顾宪成话锋一转,谈起了无锡的书院文化,“东林书院,便是无锡文化的一张名片。它始建于北宋,历经数百年风雨,至明朝时达到鼎盛。东林书院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二泉书院,则以道德教化著称,邵宝先生在此讲学多年,为无锡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说到无锡的名胜古迹,龙光塔也是不可不提。”顾宪成眼神中闪烁着自豪,“这座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年,高耸入云,夜晚还能发出光亮,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站在塔顶,可以俯瞰整个无锡城的美景,感受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繁华。”
随着顾宪成的讲述,路家昌与加荣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万历时期。他们被无锡的商贸繁荣、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建筑风貌深深吸引,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敬仰与向往。
“顾老先生,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路家昌感慨道,“无锡不仅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此行能来到无锡,真是三生有幸。”
“是啊,无锡的美,需要用心去体会。”顾宪成微笑着点头,“希望二位能在无锡多停留几日,亲自去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茶桌上,茶香袅袅,气氛温馨而融洽。路家昌、加荣与顾宪成三人,在茶香与故事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日落时光。
晚上回船上,一伙人围在一起,吃着刚买来的梁溪脆鳝和无锡小笼包,吃的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