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更大一些的时候,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对课本上的东西就产生了疑问:什么叫做钢呢?
课本上讲的是,含碳量在某个范围的铁叫做钢,比生铁含碳少,比熟铁含碳多。
真的是这样吗?
说的倒也没错,但是有误导性。
虞婉是跟着国家钢铁行业的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后面的零零后吃用都是先进的好东西,是体会不到虞婉的感受的。
虞婉小的时候,家里捆东西的胶皮电线,剥开胶皮以后,里面的电线还能跟面条一样扯很长。
再大一些,电线就没那么软了,但是有了新的玩法:可以正反折叠几次,就能折断。
再后来,家里有了钢丝,虽然更硬一些,但是依然可以徒手折断。
再后来,钢丝结实了,需要卡在墙缝里,才能折断。
再后来,钢丝只会变形,已经折不断了。
虞婉对从熟铁到硬熟铁到低碳钢到高碳钢,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细细感受出来的,所以虞婉很清楚:
铁并不是碳含量量到了某个范围,就突然产生了质变,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铁的特性是随着碳含量渐变的。
而钢的设定,也和科学无关,什么是钢,这个标准是人为划分的。
生铁,虞婉也见过很多。
有一次,路过一个货运车站的时候,看到有个工人失手,一个阀门从工人的膝盖上砸到了地上,当初摔成了几瓣。
这就是典型的生铁,又或者叫铸铁。
想明白后,虞婉便不言语了,命曹无伤带队,去金作监。
金作监,顾名思义,金属加工的地方。
还是之前姓章的管事,还是同样的地方,虞婉来三回了。
一进门,便看到几个匠人在打制马镫和鞍桥,一问,原来昨日虞修来要的,章监丞也不好拒绝,这事还没汇报,就先做了。
马鞍不在这里,在制皮工坊,还没送过来。
虞婉现在不关心这个,命章监丞带自己去看炼铁的地方。
到了地方才发现,原来这里并不负责炼铁,铁料是卓氏从矿石炼好后,从蜀地运过来的。
此地只管熔铁和浇筑。
炼铁的炉子是大肚子花瓶模样,肚子大概有近两米宽,炉口一米左右,炉中置了一个锅。
不停的有匠人从中拿勺子盛铁液出来,浇筑在旁边准备好的沙范内,又有匠人用钳子向其中投放铁料。
效率倒是不低。
虞婉这才注意到一件事情,这个时代居然能把铁直接熔化为铁水!
然后便注意到,这个炼铁炉,其实是有风箱的。
虞婉指了指那个皮子做的送风囊,问道:“这是什么?”
章监丞道:“此物名为橐龠(tuoyue),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肃然起敬!
居然老子的时代就有了,这么说的话,岂不是春秋时期就已经能熔铁为水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铁熔化为铁水,需要1500度以上的高温才行。
虞婉又看了看熔炉所用的木炭,都是上好的银霜炭!
难怪能看到铸铁,这个时代的技术,有点出乎意料的先进。
从铁到钢,其实只差一层窗户纸。
很多人觉得,穿越到古代,把现代的炼铁工艺带过去,不就大杀四方了么……
还有人觉得,在古代复制一个现代高炉……只要高炉的步骤对了,那不就能炼钢了吗?
更有人觉得,只要有煤,就能炼钢!
简直是胡闹……
这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首先是燃料,煤的热效比,并不会比木炭要高。木炭的缺点是贵,而不是火力不足,好的木炭要比煤炭更容易升温。
虞婉在看甄嬛传里查过这方面的资料,甄嬛传里经常提到的红箩炭,就是指用红木烧制的木炭,是银炭的一种。
用生长的慢的,质地细密的木材烧制的炭,比如松树杉树银杏树等木材烧出的炭,因其表面会覆盖一层白霜,就叫银炭或者银霜炭。
银霜炭的优点,一是无烟,二是特别耐烧,能烧一晚上不熄灭。
木炭的分类在古代要精细的多,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上好的银炭,要比煤焦化后的煤炭,性能好的多,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
煤炭在炼铁时只有一个优点:成本低。
然后是炼铁步骤,如果说春秋时期就已经能利用风囊将铁熔化,那还要什么高炉啊!
无非是知道碳含量对铁的影响后,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
那么,又有问题了,这些人是怎么做到让生铁包钢的呢?
虞婉问了,章管事也答了,只要适当时候将沙范拆了,让铁自然冷却就可以了。
居然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带走了铸铁表面的碳!
虞婉觉得,好像DNA又动了。
虞婉不会觉得古人太笨,相反,现代人是踩着古人几千年的积累上来的,而古人,是什么都没有的。
从风囊,到铸铁,到包钢,再到石磨,再到面粉,这一切,在秦朝就已经有了。
而这一切,都是来自这样一个个小人物,手裂开了,换人继续,再裂开,再换人……
无论是为王室服务也好,战争需要也要,终究是这样爆发出了璀璨的文明。
有一个词,叫伟大。
伟大的来源正是这些不伟大的人。
这些人衣着并不华丽,吃食并不精美,地位并不高大,甚至有些卑微,没有花言巧语,只有任劳任怨。
虞婉想着,总要做些什么才好。
那就做顿饭吧,亲手做顿饭。
石作监的伙房还有些试磨的面粉和麸皮,虞婉下令:
“今日辅时加餐,吾为汝等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