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翻遍《春秋》七百年都找不到同款(2 / 2)穿越虞姬从鸿门宴开始首页

刻薄寡义和任人唯亲是对立的,嘴长在别人身上,这种事是辩解不了。

也不能说一点影响也没有,之前项伯一直是“君”的身份,甚至在第一次朝会之时差点担任丞相一职,是项羽暗中与臣下密谋,一致反对项伯做丞相,才立了范增为丞相。

项伯一直不满,这件事已经吵了好几天,早上的事情不过是顺水推舟。

若说虞婉有多茶,项羽根本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

和滤镜无关,在项羽眼里,虞婉简直是天字号第一大笨蛋。

起初觉察到虞婉“换芯”以后,项羽就暗自留了心,甚至一度以外虞婉有窥探人心之能,差点要除掉虞婉。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发现此虞婉简直是处处给人惊喜,甚至到了惊吓的程度,世间女子再无一人更能合心。

至于窥探人心,虞婉并不能窥探到项羽的心思,但是项羽开始能窥探到虞婉的心思!

这并不是什么金手指,而是虞婉的一言一行,太有规律了。

比如说,关于“我”字的表述,就有“吾”、“我”、“余”、“予”等多种表述,由基于身份有“孤”、“仆”、“臣”、“小童”等,又有地域差异产生的“侬”等称为,林林总总不下一百种,但是虞婉只会使用三种:吾,我,妾。

还经常用错……

虞婉并没有继承任何原主的记忆,一言一行只能凭借可怜的语文知识、影视剧作品以及模模糊糊的印象。

在虞婉眼里,古人就应该称“吾”,课本上都是“吾”,有些课文里也会出现“我”,极少,所以虞婉穿越过来前几天根本不说“我”,都是说“吾”,后来说“我”的次数才开始慢慢变多。

实际上,古人口语里,和现代人一样,也是说“我”,正式场合才会说“吾”用来强调重视,并且“吾”字是不可以做宾语的,做宾语时就需要用到“余”等称谓。

这些东西,可能学历史的都不一定能搞清楚。

一款成熟的语言,首要任务是为了能沟通表达,沟通才是语言的第一特征,所以哪怕虞婉说的话有毛病,别人也是能听得懂,这便足够了。

随着秦一统六国,外加上“焚书坑儒”的强制执行,各地的文字都被统一为小篆,但是方言和口音是无法统一的,也不现实。只能指定关中口音为官方语言,类似普通话的性质,秦朝时当权者强制规定关中口音为“雅言”。

各地口音都不同,更不用说虞婉这点小习惯,非亲近之人根本无法发现。

哪怕是有察觉虞婉有这种毛病,也不没人敢跟虞婉提这件事,上位者的说话习惯就是标准,有几个脑袋不想活了?

身份够的着的,也懒得多事,毕竟虞婉是后宅之人,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

这就给了项羽机会。

项羽总结下来虞婉的说话规律有三种:当虞婉称“我”时,才是正常交流,基本也代表她的真实想法;当虞婉称“妾”时,就表示虞婉有很强的抗拒心理;当虞婉称“吾”时,就表示老娘要开始装了……

陈平讲了几十个《春秋》关于各种笨蛋的故事了,然而翻遍《春秋》七百年,项羽还真找不到虞婉的同款。

但是项羽并不打算告诉虞婉这件事,只会心理偷着乐,甚至还暗爽,这种事情,妙不可言。

所以早上的事情,项羽不仅没有觉得虞婉茶,还利用了这件事,顺势打压了项伯。

至于茶……虞婉这辈子大概都茶不了,因为虞婉不会自虐,做不到狗血剧中那般动不动伤害自己来陷害他人的目的。

待到了时间,众人齐聚正殿,丞相范增出列道:“今日臣请所议之事:天下苦秦久已,各地请求废除秦苛政。”

随后太尉钟离昧出列道:“臣请议,各路诸侯离开关中之时带走了大量粮草,如今我军七万楚军士卒,又并入章少府麾下五万,十几万兵马的粮草当如何筹备。”

钟离昧又轻蔑的瞥了一眼章邯:“如今大王决定组建骑兵营,吾等并未见过当日之事,会不会有些唐突,过于劳民伤财。”

言外之意就是觉得马鞍马镫这种东西会不会是章邯一面之词,甚至讽刺章邯是胆小鼠辈,毕竟章邯是秦降将,跟各路楚将尿不到一个壶里。

外加章邯资历够老,曾经也是七十万大军的统帅,天然压大部分楚将一头,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少府虽不列三公,但是在九卿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要职,说少府令乃九卿第一都不为过,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能把章邯挤兑走,还能多个坑。

章邯也知道各路楚军很难相处,反正如今是打定主意要去抱虞婉的大腿,眼观鼻鼻观心,任谁说什么都不反驳:你们说啥都对。

这也是章邯想要召降司马欣二人的原因,二人离项羽这么近,根本不打过项羽,早晚都要被吃;如今章邯在朝中独木难支,急需扩大秦系的话语权,还不如让这二人过来帮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