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 满级配置(1 / 2)国器无锋首页

法球运动员对旋转的理解水平大致上可以分成五个水平。

或者说五个阶段。

最初级的第一阶段,也是很大一部分人一辈子都将停滞不前的阶段,就是完全不懂的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选手,既完全理解不了旋转的原理,更摸不清对手来球的旋转,甚至连自己发球或者回球,也全然闹不清状况。

平时打球的时候,主打的就是一个随心所欲。

打出什么效果就算什么效果。

所以一旦遇上比自己段位高的对手,只要对方够不要脸,这种菜狗就必然从头到尾,一路吃发球吃到死,就连自己的发球回合,也相当于没有发球优势。

而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就算在某些专业队里,也有极少数的奇葩法球运动员是完全搞不清旋转的。只不过这些专业选手,往往能靠着强大的腕力和法力强度,硬生生无视旋转,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但问题是,一旦赛事级别提高,随着运动员之间身体素质差距的缩小,到了全国一级的赛事,这些纯靠蛮力大杀四方的天才,也就很难再无视旋转了。

再牛逼的蛮力怪和转世蛮牛精,也总有会被教练指着鼻子骂傻逼的一天。

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全都只赖运动员自身。

毕竟大部分专业运动员,往往都是五六岁就开始打球。

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不高,很多人连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题都不一定能搞定,所以对法球旋转技巧这种稍稍带一点物理思维的概念,摸不透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

林一挺自问,他绝不是这其中的一份子!

他同样是五岁开始练球,可六岁就已经能搞明白上旋和下旋的区别,能看懂对手的发球是哪种旋转,并且知道自己面对不同的旋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对应。

就算真的接不住,那也不是他的理解有问题。

而纯粹是对手的实力太强,自己的身体发育又跟不上对方的强度罢了。

不像林州市少体校里他的某些前同学——

他们纯粹就是智商不足。

只不过比较气人的是,那些傻帽虽然在对旋转的认知上,足以和处在第一阶段的白痴们平起平坐;可在面对他的旋转时,往往却又能迸发出惊人的场上直觉。

明明狗屁不懂,但就是能有七八成的“直觉命中率”。

——这也是对旋转技巧的第二个理解阶段。

不懂,但就是仿佛、好像、我觉得我知道是那么回事。

两年前,林一挺就是输给了这样一个竞争者,才被林州市少体校踢出了法球队。当时他输得很不服气。就算直到现在,他也认为那场比赛就是运气问题,纯属流年不利。

所以这两年来,林一挺一直就没有放弃过重回准专业预备队的希望。他每天坚持训练,经常出没于林州市市区的各家法球馆,隔三差五和同年龄的高手切磋,始终保持着火热的比赛状态。

就连他的少体校教练都认为,他早晚还是能打回来的。

毕竟他今年也才13岁,说破天去,距离“法力值增长闭合”也还有将近六七年时间,他完全有可能,在中间的某一年,迎来法力值的爆发式增长。

一年之内法力值暴增五六十点的案例,国内外成千上万,完全不是没有可能。而专业队或者职业队对运动员法力值的下限要求,也不过就是80点而已。

林一挺坚信,自己是有机会的。因为最起码,相比少体校里那些白痴小孩队友,他认为自己对法球的最关键旋转技术,已经处在了一个十分微妙的节点上。

他对比赛的理解力,是要远高于那些傻子队友的。自己所欠缺的,无非就是更多的法力值,更强壮的身体,更精进的技术,和更多的比赛机会和经验而已。

只要上述这些条件,过几年全都到位,他就可以再次复刻,自己曾经幼年时期的辉煌。

幼儿园时期,全区6岁小组第三名。

小学时期,8岁组全市单打16强。

进入少体校后,学校内部赛,三年级,业三组别,四强。

曾几何时,他也是林州市范围内,名副其实的种子选手啊!

林一挺骄傲、努力、坚持,而且家里有也条件支撑他的法球梦想。

从第一次接触法球到现在,不论输赢,他都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能力。

直到今天……

遇到了那个孽障……

林一挺的信心,第一次被狠狠地动摇了。

陈驰,男,1990年出生,8岁。独立练习法球一个半月,目前身高149.5,法力值43点,一身蛮力,据说还在洪水中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救出过13头牛。

林一挺躺在床上,脑海中蹦出这几天听来的,关于陈驰的逆天情报。

越想越情不自禁地浑身颤抖。

但就算抛开陈驰的身体条件不说,单是只比林一挺最自信的“法球技巧理解水平”,林一挺也同样完败。因为陈驰对法球旋转的理解,已经毫无疑问,比他高出几个级别了。

如果说林一挺对旋转理解的层次,是“能懂、能辨、能接,”,那么再往上一阶段,就是不仅能接住对方的旋转发球,还可以反过来利用这点,通过自己的旋转,来调动对手的球路。

这一层,就是真正的高手,和普通高手之间的差距。

某些顶尖的业余选手,虽然在身体素质上无法和专业选手相比,但就是能靠着这份理解,将许多先天身体条件比自己更厉害的选手打败。

而林一挺扪心自问,自己离这一步,确实还差了一点距离。

他对球的控制,还无法精细到这个地步。

尤其在比赛过程中,说好听的,是缺乏调动对手的经验。

说不好听,就是脑子根本转不了这么快。

因为如果只是单纯接对手的发球,那没问题。

大脑要处理的,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单线程问题。

这一点林一挺很容易就能做到。

可如果再继续提高难度,除了要瞬间想清楚自己发球之后,对方能有几个选择,并且一旦对方做出某个选手,自己则可以如何处理和反应,那么这就形成了一整套的严密战术逻辑。

而到了这一步,处理球的难度,就完全超出林一挺目前的能力范围了——因为到了这个阶段,旋转球要考验的,就不仅仅只是选手的反应和手眼协调能力;

同时要考验的,还有选手的球感,和基于脑力的“球商”。

不光要想得明白,还要执行得下去。

不光要能算明白对方,更需要控制好自己的发力。

而且这一切说起来复杂,但真到比赛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瞬间的对抗。

因此即便是本身就有这方面天分的专业运动员,想要练到这个程度,也需要付出经年累月的汗水,才能以换来千锤百炼的肌肉记忆、犹如本能的大脑直觉,和机器般的临场反应速度。

在某些技术的突破节点上,或许还离不开专业教练的指导。

因此到了这一步,运动员的技术实际上就几乎已经圆满了。

攻防一体,毫无破绽。

接下来,就应该是拼身体、拼耐力、拼意志品质、拼打法克制……

拼其他乱七八糟等等等等因素的时候。

但是!可恶的是!

真正的现实,却并不是这个样子!

这个世界曾无数地,重复告诉世人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当你穿越千难万险,拼尽全力,冲破重重难关,终于摸到自己所能触摸的天花板时,这时却总会出现一些孽障,一脸轻描淡写地问:啊?就这?

总有一些孽障,他们的出场配置,与生俱来就好像是开了作弊器。

普通人通过不知道多少年的苦练,才能达到的那个高度,他们生来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