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星星连成心(1 / 2)夜光下的雨首页

“突突突突…”

拖拉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大,王北四操纵着红色大车,缓慢驶进玉米田。

7月的木耳,8、9月的玉米、辣椒,10月的黄豆、大米,东北的丰收季从夏天开始,她必须和时间赛跑,和越来越早下山的太阳赛跑,赶在盛大的丰收季结束前,将森林里、田野里一茬茬丰收作物送出伊春。

从前,她是妆容讲究的BJ白领。现在,她很少化妆,在田间晒得黝黑。

都市生活已成过去。今年秋分时节,王北四站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更关心的是,如何赶收,再把丰收果实送出去。

在黑龙江伊春,村里的老婆婆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聚到一起,着急赶工,将老玉米一粒粒剥离,再粘在一起。

她们决定趁着她去外地参会,偷偷为她即将开业的工厂准备份礼物,这也是她们最想说出口的感谢。

“伊春的梧桐树,招来了四川的金凤凰。”

那是块巨大的牌匾。话的两端,还有两支用玉米拼出的麦穗,成熟的麦穗代表着眼下的丰收,或许也代表着东北媳妇王北四给伊春带来的更可喜的丰收。

村里没人不知道王北四,东北的北,四川的四。扎着丸子头的川妹子嫁入东北小镇。来伊春两年,她成为了这里的幸福乡村带头人,村里的人,因为这个姑娘,对生活、对秋收都有了更多盼头。

王北四属于这里,爽朗的笑声,利落干活的身手,以及张嘴再地道不过的东北“大碴子”味儿。

听王北四说话,你常常会忘了她是个地道的川妹子,更难想象到,她曾是个每天六点早起赶早高峰地铁的北漂白领。

2015年,27岁的王北四决定离开四川,北上工作。她自小向往大城市,可来到BJ才发现,这里生活节奏极快,工作强度大。在BJ的七年,即便怀孕生子前后,她的工作也始终在继续。

女儿出生后,她短暂停下过一年。可躺平带来的不是轻松快乐,而是焦虑。老公的事业蒸蒸日上,身边的朋友都在进步,她却留在当下,以家庭为圆心转个不停。

直到2022年夏天,她带着女儿小米周回东北伊春的老家避暑。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和日渐老去的公婆,她决定记录下公婆、孩子的日常生活。

王北四出生于农村,熟悉这里的一切。她喊来弟弟,举起手机,以“王北四在东北”的名字,在快手尝试更新。姐弟两人,一人出镜,一人拍摄。拍完后,王北四再用一天时间完成所有后期。记录婆媳日常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超过两百万。

穿上花棉袄的四川姑娘,快速融入了天高地广的东北。她架起铁锅,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炖鹅、杀猪菜下一刻便出现在眼前。

鸡鸭鱼肉和超大只的肘子存入冰桶,用冰块搭建的冰屋里,四川火锅已经就位。当牛油下锅,花椒、辣椒烹出的香味几乎沿着网线,飘出屏幕,打开了越来越多快手老铁们的味蕾。跟着她的视频,天南地北的网友仿佛也共同经历了这场东北的冬日庆典。

王北四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被越来越多人看到时,她越发迫切地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她的视频以美食为主,但主要是美食背后的三农,包括东北伊春这片土地上的一切。

今年5月1日,伊春刚回暖,她立刻穿上工装,喊着全家帮忙。种过辣椒的公公拿起锄头,同村的亲戚赶来搭棚、下种,争取让十万粒辣椒种子在五月上旬全部下地。

与南方不同,东北的五月,春耕才刚刚开始。早一天晚一天,对秋收影响很大。在伊春两年,她已逐渐了解了这里有关节气、农耕有关的一切,并学会和自然争分夺秒,育苗、种地。

至于这些辣椒种子,都来自王北四的家乡四川,由她年初回家时带回,也是她自制牛肉酱的重要原材料。

住在这片土地上,王北四更能深切明白400年长1厘米的黑土,对作物到底有多珍贵。她期待着这批四川的种子能在东北迸发出新的生命。

王北四开始并以年为周期,事无巨细地记录辣椒在黑土上,如何从落地、破土直到秋日丰收、上桌。

屏幕外,无数老铁们和王北四一样,焦虑盼着10万粒辣椒种子的落地生根。

在伊春,一天的时间可以无限拉长。

这里日出很早,随着太阳直射光线从赤道北移,伊春凌晨三点,天已蒙蒙亮。三点一过,漫天的红色朝霞拂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和远处高低错落的群山。

种植玉米、大豆的老人早已在田中锄草、种地。在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平原,他们除除草松松地,庄稼就可以长得很好。种植木耳的菌农则已结伴出发,搭车穿越溪流,田野,赶往森林脚下的木耳田。

伊春有着83.3%的森林覆盖率,这里的木耳长在林边,以山泉水灌溉。和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一样,有着黑土地的加持,无需施肥和农药,也能长得比普通木耳更为肉厚适口。

可王北四兴致勃勃地种下一整片木耳,事无巨细地记录下它从春种到夏收的全过程,并迎来丰收时,却被现实泼了盆冷水。

伊春地理位置太偏,农作物不方便运输和销售。外来的商人将价格压到很低,低到菌农如果把木耳卖出去,甚至收不回成本。王北四打听村里其他菌农才知道,大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很多菌农宁愿留在手里,也不愿被“逼”着卖出手中的木耳。

种植了一轮木耳的王北四,太明白这一抉择背后的艰辛。

培育木耳的许多准备从冬天开始,祚木屑麦麸,做菌袋……等到合适的季节再接菌,放培育室培育后运往森林下地播种,接天然水。而对于种木耳新手王北四来说,步骤还要再提前几步,从森林采木耳、培育菌丝开始。

辛苦大半年,30万菌袋一次的产量仅有2万斤木耳。一茬茬木耳,便是当地菌农们一整年的收成和生活指望。不相识的种木耳老人问她:“你有流量,能不能帮我卖一卖?”

直到现在,王北四还是常常想起老人那双太亮太诚恳的眼睛。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为伊春的农民们多做点什么,尽自己所能,让土地长出来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看到,并走向更远处。

2023年,她初次尝试助农,和同事一起走遍了伊春大大小小的种木耳农户,收走了他们手中符合品质的头茬木耳。

利用账号@王北四在东北在快手上的影响力,王北四呼朋唤友,帮助当地菌农,售出了十多万斤木耳。那时,她在快手的粉丝才不过30万。

她在快手的粉丝量自此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