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绿林军的兴起与谶纬之说(2 / 2)煌煌东汉史:光武中兴到三国鼎立首页

刘秀终究不会只是一个平凡之辈,大哥的讥讽确实给了他动力,让他启程前往长安求学。虽然学得不怎么样,但是他的眼界和见识都在帝都长安被打开了。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王莽的统治延续下去,那这个国家将越来越衰败,人民的苦难也将越来越沉重。

在长安求学期间,刘秀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影响,对于流行于世的谶纬之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刘秀今后的帝王之路,也将与谶讳之术密不可分。

所谓的谶纬之术现在看来其实就是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无稽之谈。往往是某些人弄出一段看似暗藏玄机却又模棱两可的话,然后再来对这句话进行解读。因为原话本身模棱两可,所以最终的结果你怎么解读都能解释的通。反正就是按照事件最终的结果,然后往这段话上硬套逻辑。如今看来这样荒谬的事情简直无法理喻,傻子都不带这么被骗的。可是在当时,谶纬却是如警世恒言一般的存在。不仅普通民众奉为圭臬,就连名流大贤也对此趋之若鹜。甚至还有专门研究谶纬的学者大行其道。

刘秀平时与自己的二姐夫邓晨的关系非常好,因为邓晨是新野人,所以刘秀有事没事就会往新野跑,找这位二姐夫把酒言欢。有一次,刘秀与大哥刘縯、姐夫邓晨一起去宛城参加一个名叫蔡少公的学者的宴会。这个蔡少公就是一个研究谶纬的大行家。在席间,蔡少公对大家说,根据他的研究推论,将来会有一个名叫刘秀的人会成为天子。与会众人都纷纷议论道:“想必未来当皇帝的,应当是国师公刘秀吧。”他们嘴里的国师公刘秀与此时在座的小伙子刘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而且那位国师公刘秀本名也不叫刘秀,他的原名叫做刘歆,字子骏。他与他的父亲刘向二人都是汉代有名的大学者。这父子二人的学术成就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位刘歆甚至还被章太炎先生誉为“孔子以后最大的人物”。

就是这样一个满腹经纶,并且身为当朝国师的刘歆,对于谶纬之术也是一个发烧友加大行家。他通过研究一本名叫《赤伏符》的谶纬书,并由其中的一段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推断出,将来代替王莽做皇帝的是一个名叫刘秀的人。于是刘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直接把自己改名叫做刘秀,想要对应上书中的谶纬之言,成为那个做皇帝的人。不过他这么昭然若揭的不臣之心,居然没有遭到王莽的猜疑也是神奇。毕竟就连民间都传得沸沸扬扬了,王莽身为一国之君不可能一点儿风声也没有收到。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即便改了名字,刘歆最终也没能够当上皇帝,在王莽行将倒台之际,刘歆发动了一次政变。可惜以失败告终,并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在看来,《赤伏符》上所说的刘秀当为天子之事后来被事实证明所言不虚,但并不是强行改名符合谶言所说就能够成为天子,逆天改命终究事与愿违。

蔡少公的宴会上,就在大家都认为国师“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的时候。这时候在座的,还名不见经传的刘秀却突然说了句:“你们怎么就不知道是我做皇帝呢?”此言一出,立刻引得席间哄堂大笑,大家纷纷表示你小子也太不自量力了,就凭你,顶多能算一个种田小能手,要想当皇帝,你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呢。然而就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刘秀的二姐夫邓晨却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一直跟刘秀的关系良好,所以他也看到了刘秀身上那些别人所看不到的优点。如今天下纷乱,将来谁主沉浮,一切皆是未知,谁又真的能断言,面前的这个刘秀就一定不行呢?

随着各地揭竿而起的义军越来越多,刘縯想要造反的冲动也越来越按捺不住了。

地皇三年,南阳饥荒,这次饥荒不仅让绿林军的数量因饥民数量的上涨而不断上涨,也波及到了一些平时日子还过得去的豪门大户,即使像刘秀这样的汉室宗亲家里也快没有了余粮。刘縯的一个门客因为肚子饿,居然当街抢劫。发生了这样的恶性事件,官府自然要拿人交差。刘秀担心自己也被牵连其中,惹祸上身,便拍拍屁股跑到了新野二姐夫邓晨家里,想要避过这阵风头。

到了新野的刘秀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下,他觉得如今饥荒导致粮食紧缺,物以稀为贵,这时候转卖粮食一定能够大赚一笔,便张罗起了卖粮食的生意,将新野的粮食转卖到宛城去。正如刘秀所料,饥荒时节,粮食这种刚需硬通货的需求量巨大,销售十分的紧俏。从此刘秀便不断奔波于新野与宛城之间,转运粮食,忙得根本停不下来。而忙碌的他却不知道,就在他每天忙前忙后的同时,早已有人注意到了他。

宛城有个叫李通的人,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经商的,非常有钱。而他的父亲李守,不仅是个身长九尺的大高个,而且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因为喜好星历谶记,于是便在当时的国师刘歆手下做起了宗卿师。宗卿师的工作就是专门研究谶讳,在国师刘歆的手下,李守也接触到了那本预言“刘秀当为天子”的《赤伏符》,他发现其中有一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李守一下子觉得这就是咱们李家的机会呀,便将这句话深深地藏在了心中,平时也会向自己的儿子李通教授一些谶讳之术,连同这句话,当然也一并告诉了他。在仕途上,李通曾经也在父亲李守的关照下,做过五威将军的从事,以及巫县的府丞,虽然都是些芝麻小官,但李通却做的十分的出色。可是李通觉得自己家都已经那么有钱了,自己又何必做这么个芝麻小官呢,还不如回家享受富贵的好。于是便辞官回家,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的做了好一段时间的富家翁。

此时正逢下江兵、新市兵在南阳郡闹腾。安逸了许久的李通也闲不住了,想起了自己作为宗卿师的父亲,曾经对他教授过那些谶纬之说。他就把与自己同样捺不住寂寞的堂弟李轶叫来一起商量。他俩分析,如今天下大乱,眼看着新朝就要亡了,而汉室一定会重新兴起。咱们兄弟是不是也乘势而起,在这乱世之中搏一份功名呢?兄弟两个讨论了半天,觉得南阳刘氏宗族中,唯有刘縯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而且他对于反抗新莽早就跃跃欲试,急不可耐了。同时这不巧了,听说刘縯的弟弟刘秀此时正在宛城卖粮,不如把他叫来共商大事,岂不妙哉。

李通、李轶兄弟二人一拍即合。时不宜迟,李轶立刻便兴冲冲地去找刘秀。可是一听说有个叫李轶的人来找自己,刘秀却躲了起来不肯相见。原来,在此之前,刘家和李家曾经发生过一次流血冲突。李通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做申屠臣,颇有一些医术,有一次刘縯去找他看病,可是这申屠臣却摆起了架子对刘縯不理不睬,刘縯也是个暴脾气,居然就直接把申屠臣给杀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杀人事件官府没有去处理追究,但是刘秀对于李轶的上门拜访第一反应却是对方是因此来寻仇的。宛城是李家的大本营,而自己只是个来卖个粮食的过客,强龙不压地头蛇,要是自己乘乘跟着李轶去了李家,这还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了。

眼见刘秀不肯相见,李轶倒也是不屈不挠。不断登门拜访,刘秀终于推托不过去了,只能勉强见了李轶。李轶为了让刘秀宽心,上来就先表示自己此来决不是为之前的事情寻仇,而是自己的堂兄李通有要事相商,想请刘秀过府一叙。眼见李轶言辞恳切,刘秀一直悬着的心也稍微放了点下来。不过,秉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刘秀还是买了把佩刀藏在怀里,以备不时之需。

看到刘秀前来的李通非常高兴,满怀笑容地起上前来握住刘秀的双手表示热烈地欢迎,没想到的是,这一握把刘秀怀里藏着的佩刀也给握了出来。当时的刘秀一定尴尬得脚丫子都互相打结了。李通却不以为意,发挥了他的高情商说道:“来就来了,怎么还带了把刀?是给我的礼物吗?”刘秀回答道:“仓卒时以备不虞耳。”说罢二人哈哈大笑,尽释前嫌。

随后,李通便将父亲李守曾经告诉过他的谶纬之说说给刘秀听,“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如今你和你大哥刘縯就是刘氏,将来起兵反抗王莽复兴汉室的话,你们就做老大,而我和我堂弟李轶则都是李氏,由我们来给你们助攻打辅助。

在来李府之前,刘秀曾经做过无数次的设想,但绝对没有想到对方一见面就跟自己聊这种造反之事。这简直比寻仇还可怕,毕竟寻仇的话自己还能反抗还能跑,而造反一旦泄露那可是全家都要掉脑袋的事情。当然不敢轻易答应。不过聪明的刘秀也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问道:“我听说你的父亲此时正在长安做官,如果你们兄弟造反,那你们怎么打算保护好你父亲的周全呢。”李通说:“放心,这个我早就想到了。”然后便如此如此地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刘秀知道。

听着李通将造反的细节事无巨细地表述给自己,刘秀明白,李通这是铁了心要不走寻常路了。转念再想到,以自己的哥哥刘縯的性格,早晚都要造反,自己作为他的亲弟弟,就算内心不愿,也免不了要被拉下这淌浑水。既然李通都提出了这么详细的造反计划了,不如顺势而为,反了算了。

刘秀,终于下定决心,迈出了反抗王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