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1 / 2)最后一个把式首页

20世纪初,祖父生活在距离Q省L县20公里的桃红营乡所在的一个小村庄。村庄位于L县南山脚下。南山海拔三千多米,是一条由东向西横亘在L县南部山区的绵延不断的山脉。这里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这个村庄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划分,属于浅山地区,缺水干旱。春旱、冰雹、霜冻还有瘟疫频发,农民纯粹靠天吃饭。小村庄曾经在上个世纪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山体滑坡,只有十几户人家幸存了下来。

祖父是农民,在家排行老二,直到结婚生子,他一直跟他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大家庭有他的父亲、还有哥哥和弟弟各自组建的小家庭。他们住在茅草屋,地面是泥土,在扫地前,必须洒上水。没有电,用煤油灯照明。他们赖以糊口的庄稼有小麦、洋芋等作物。没有化肥,他们就用焚烧过的土灰给庄稼施肥。家里饲养家禽和牲畜,驴子是家庭的半个劳动力,家禽被当作商品卖掉,所得的钱换取照明的煤油、火柴等生活用品。

他们穿的衣服基本是用羊毛纺线制作的粗布衣服。女人和男人都会纺线,会做袜子鞋子。他们的生活背景让我联想到前不久刷到的短视频中那些在喜马拉雅山脉放牧的尼泊尔人的生活:一种完全依靠自然的原始生活方式。因为每年几乎都要遭遇旱灾、冰雹,小村庄村民的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的状态,饥饿如影相随。孩子们没有衣服穿,甚至十来岁的小孩也是如此,他们已经到了害羞的年龄,当身边有人走近他们时,如果身边有一头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骑到驴身上,或者用双手遮住私处,维持一点尊严。因为长期缺水,他们很少洗澡,头发里长满了虱子。孩子都得蛔虫病,蛔虫就像蚯蚓一样,有时候会卡在小孩肛门处排不出来。

到了冬天,大人小孩的脚后跟都会被冻烂。他们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是过年。村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村民会杀猪,主人会邀请村里所有人来分享,人们总是提前空两天的肚子参加,只是为了吃得多一些。

祖父八岁开始参加劳动,他没有上过学。跟哥哥的暴脾气和弟弟狡猾刁钻的性格不同,他性格温和,直到去世很多年后,村里人仍然认为如果他活着,他的大家庭就不会解体。他长年累月地在地里干活,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这个大家庭之所以能团结在一起,多半原因在于祖父的谦和仁厚。他是中国农民典型的代表:勤劳、率直、淳朴。他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

祖父二十五岁时,因肠梗阻而去世。祖父去世时,祖母二十四岁。她性格文静,一身粗布衣服,总是收拾的很干净,无论在个人方面还是家务方面均是如此。她跟两位妯娌关系处得融洽。父亲的哥哥六岁,父亲还在祖母的肚子里。祖父四月份去世,父亲八月份出生,他是个遗腹子。父亲三岁时,祖母决定带父亲回娘家另谋生路,这也就意味着父亲的祖父已经默许祖母改嫁了。

祖母的娘家距L县城不远,属于川水地区,农民在田地周围修建了纤细的水渠。春播时,遇到干旱,可以随时浇水,日子还算过的去。祖母回到娘家不久,她的母亲和哥哥就开始四处张罗为她寻觅丈夫。

祖母最终答应了一家大户人家的提亲,对方愿意接受她带着父亲嫁给他。父亲的继父是地主,家境富裕,一房两院,拥有几十亩水田。可是脾气暴躁,家规颇多。祖母进门三个月后,两人因为一件琐事发生争执,他竟然扬起手里拿的铲子扔向祖母,祖母躲过了,可是铲子却砍在了正在庭院里玩耍的父亲的右腿小腿上,鲜血如注。这次受伤,留给父亲的是一条长约十三厘米的触目惊心的伤疤,直到他离世依然赫然在目。祖母因为这件事对这桩婚姻心灰意冷,她毅然决然带着父亲再次回到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