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苏格拉底卷一(2 / 2)世界历史人物传记首页

正文:

本卷为大家带来的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将在卷二详细阐述),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任何作品,因为他认为写作死板,固定,容易被忘记和不求甚解,所以他一生都致力于通过交流来传播思想。

但也恰恰因为这一点,我们对苏格拉底的所有了解都来自于其他人的记录(通常都是苏格拉底与被教授者的对话,也可以是戏剧等)。但是由于记录者众多和他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程度不同这两个特点,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堆相互矛盾的资料(有时候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这使得现代对苏格拉底的研究难度大大增加,甚至无法确认他到底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首先登场的是色诺芬,他是一位苏格拉底的崇拜者,并将偶像的事迹写在了四部戏剧和其他作品里。但是在他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一书中,苏格拉底是以骄傲和居高临下的态度来面对审判的,这与我们以往对其的印象大大不同。此外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同的是,在色诺芬的作品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控制自我,耐力和自我满足三点出发的。值得一提的是色诺芬并非文学家或者哲学家,而是一名军人,所以有很多人怀疑他的记录的真实性(比如他曾写过在苏格拉底接受审判时他曾为其辩护,有点为幻想为偶像赴汤蹈火的感觉)。

接着登场的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古希腊哲学三杰的第二人——柏拉图。按理来讲作为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柏拉图应该能够像孔子子弟记录孔子语录一般记录下苏格拉底的言行,但问题在于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不过二十岁出头,所以他对其的描述相当模糊。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死后又活了五十年左右,所以他在生命早期和晚期对老师的描述是十分不同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早期刻画人物形象,晚期阐述哲学思想)。现如今我们认识苏格拉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柏拉图的无数作品,不过由于编著每部作品时对哲学的理解都有所加深,柏拉图的笔下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苏格拉底(一个更年轻,尝试解释思想,另一个更成熟,自己即为思想。)

最后一位登场的是与苏格拉底几乎同时代的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过苏格拉底,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涅斐勒斯(Nepheles)》这部喜剧中描绘的苏格拉底的形象:哲学家,诡辩,非理性,无神论者,自然哲学派(即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们,他们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东西组成的,比如万物始于水,空气等等)......当然跟所有其他的记录者一样,他的言论也遭受了许多质疑(因为在柏拉图的记录中可以找到相似部分)。

除了这三位主要记录者以外还有许多古代作家或哲学家对苏格拉底进行了描写(如亚里士多德),不过他们所处的时代距离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相差甚远(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其他人还要离得更远),所以我并没有将他们写入本书,对此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找。

1818年,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他的著作《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优点》中提出了苏格拉底的问题。他对色诺芬记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因为后者描写的苏格拉底并不使人信服,带有一层滤镜)。在他之后的许多现代哲学家纷纷加入了这场漫长的争论,尽管这是一个注定不会有答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