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哲认真思考,于是继续道:“实验过程中有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贯通感,就像机器与我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这让我得以对复杂的数据流形成更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轻松辨别出重要的信息。”他顿了顿,眯着眼睛深思,“这就像是……从未描述过的数学公式,虽未成篇,但意识中已然完覆。”
葛芸满怀思索地点头,脑海飞速梳理她所学的相关理论,并试图填补思维中的空白:“如果这种灵气流动真的能够提升你的感知与判断力,我们就有可能在设计实验时刻意增强或调用这种力量。”她微微扶了下眼镜,开始从几个角度逻辑性地尝试解释这些现象。“或许这是一种共振反应,”她推测,“如果你的体内能够自行调频至外部能量的某种频率,可能会造成这样的一种感知增强。”
为进一步理解,她建议将这种灵气波动与量子波动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可能共性。同时,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她猜测某些纳米材料可能会对这种能量产生引导或增幅作用。“我们可以找到控制变量的实验条件,然后再去验证这些现象。”
一番深入的讨论之后,王含哲和葛芸意识到,要想破解这股神秘的灵气并将科学理论与之结合,谨慎与策略才是他们行事的基石。在明确的实验条件下引导这种能量流,尽管充满挑战却也充盈着诱人的可能性。但他们同样明白,若不顾及安全与私密性,这种探索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王含哲首先提出了他的顾虑,“我们所踏入的领域,既是科学的前沿也是无人的深渊。在不明确其潜力和影响之前,我们必须确保任何实验的安全性。”他回想起在实验室经历的那次意外,心中对这一点尤为在意。
“更何况,”葛芸接过话题,眼神中闪烁着理智的光芒,“我们得在公司政策的框架内行动,确保不违反任何保密协议或科研伦理。”她考虑到,他们的研究若曝光,势必引发一连串复杂的公司利益和伦理争议。
他们心照不宣地达成共识:低调行事,避免引起外界的注意。他们商定了一套策略,将实验的规模缩小到只涉及最有效的基本单元,用最小的代价进行最大的探索。这意味着可能不得不在下班后的实验室,或者利用私人时间和小型便携设备来进行测试。
“我们可以用一些基础设备,在密闭和可控的环境中进行小型实验,以校准灵气波动的频率。”王含哲建议,这样不但能精确监测其对环境和自身的影响,也能保证安全。
葛芸补充将定期用共识会议检查并更新实验进展,确保一切在可控的范畴内。她建议:“或许可以利用虚拟仿真环境来预演风险,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无实质威胁下试行新的理论。”
两人在笔记本上迅速起草了一份初步的计划协议,除开实验步骤外,他们商定使用一些小型便携设备进行隐秘实验,减少实验室之外的因素影响。“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比如纳米材料对灵气的作用。”葛芸在笔记一边补充,“从这里开始,把一切搭建得足够坚固。”
胶囊状的咖啡馆将思绪与计划凝结得详尽无疑,他们相视一笑,为新一轮的合作确认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