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六十二章 一块鸡肋(1 / 2)明越坡首页

看看没什么问题了,黎利便让伙计们在这人身上堆上干海货。为了防止后背的伤口遭到挤压,细心的黎利还找了个斗笠盖上面,然后再堆放干海货。当然,堆上去的干海货,咱们都是尽量找体积大、重量轻、气味重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对这人身体的压力,另外,气味重的干海货可以大大减小官兵查看这辆货车的机率。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咱们继续上路。

走出去约十多里,咱们迎面遇上了一队明军。准确地说,应该是原先大虞国的军队,只不过他们现在投降了明军,被收编了而已。

这队明军约有四、五十号人,除了领头的军官骑着马,其余人等皆为步行。

当时,明军的编制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已经走上了正规化。除了直接归属朱棣指挥的三大营,其他部队差不多都以卫所为单位。一个卫约5600人,长官被称为卫指挥使,下辖五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约1120人,长官被称为千户,下辖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约110人,长官被称为百户,下辖两个总旗,一个总旗约50人。

从这支明军的人数来看,应该是一个总旗的人马。只是这领头的军官究竟是个百户,还是总旗,咱还拿不准。虽然咱们觉得是个总旗的可能性较大,但咱们还是本着“就大不就小”的原则,开始与这队明军交流起来。

什么叫“就大不就小”的原则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不知道别人的官职之时,就往大里叫。根据马屁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当你采用“就大不就小”的原则之时,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心理认同,对方一般不会为难你。

打个比方,比如你到某局去办事儿,你迎面遇上了一个人,你想向他打听这事儿找谁办理、如何办理。这个时候,你就要毫不吝啬地为对方奉上一顶“局长”的帽子,你点头哈腰地对他说:“局长,您好!我想向您咨询个事儿……”

不管这人真是局长也好,还是个科长也好,或者就是个科员也罢,相信接下来你们之间的交流会很顺畅。

你可千万不能傻逼逼地对他说:“同志,您好!我想向您咨询个事儿……”要是这样的话,估计你今天的事情会很难办。

眼见着对方的队伍过来了,咱们的队伍立即停了下来,靠在路边。给对方让路,这是基本的礼貌。

一看有明军来了,我们立即迎了上去。当然,黎利走在最前面,是他招呼队伍停下靠边儿的,他早已迎了上去,咱们紧随其后。

只听得那军官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黎利按照“就大不就小”的原则,机敏地答道:“回百户大人,咱们是个商队。”

那军官继续问道:“商队?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

黎利继续答道:“回百户大人,咱从清化来的,送一批干海货去老街,顺道从老街带一批货物回清化。”

黎利一边说着话,就一边蹭到了那骑马军官的马前。只见黎利动作飞快地往那军官的靴子里塞了个东西,然后假装在上面轻轻拍打,做出给那军官拍去靴上灰尘的动作。

黎利这套动作做得极其麻利,要不是咱们早先知道他有这些套路,根本就瞧不出来。当然,黎利塞到那军官靴子里的肯定是一大锭银子。

那军官自然也是明白,刚才还是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转眼间面上就对眼前的黎利露出了善意的微笑。

那军官冲后面的一名兵士招招手,立即有一名兵士拿着副画卷过来了。那兵士展开画卷,是一张缉拿邓悉的告示,上面自然有邓悉的画像。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么仔细一瞧,还真是发现刚才所救之人应该就是邓悉了。

那军官问黎利道:“你们从那边过来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人?这人可是朝廷的要犯,两天之前,有人在这一带发现过他的踪迹。”

黎利假装又将这告示上的画像仔细瞧了瞧,对那军官说道:“回百户大人,昨天上午,咱们有个伙计在赶路的途中去路边小树林方便,说是在草丛里看见一个衣衫褴褛之人。那人见有人来了,就立即跑了。当时那伙计只跟那逃跑之人打了个照面,便回头跟我说,那个逃跑之人好像是各地张贴的缉捕告示上的一个人。当时,我还把这伙计骂了一顿,说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怎么可能遇上朝廷缉拿的要犯?这会儿听百户大人这么一说,那肯定就是这邓悉啦!”

那军官听闻此言,立即是来了兴趣,他对黎利说道:“把你那名伙计叫来,本将要问他一问。”

黎利立即朝身边不远处的一名伙计招了招手,那伙计便过来了。

这名伙计一路上都在黎利左右,应该是黎利最信任的伙计,也是办事儿最机灵的伙计。刚才他虽然离黎利有约一丈的距离,但那军官与黎利的对话他也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