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何进被杀董卓进京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统治时期,宦官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们公然卖官鬻爵,严重扰乱了朝廷的秩序和法纪。汉灵帝驾崩后,年幼的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年纪尚小,无法亲自处理朝政,因此由其母何太后垂帘听政。何太后对宦官们极为偏袒,使得宦官集团的势力更加嚣张,他们欺压外戚集团,使得朝廷内外矛盾重重。
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面对宦官集团的嚣张气焰,感到忍无可忍。他们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彻底铲除宦官集团,以期恢复朝堂的清明和秩序。在一次秘密会议上,何进与他的亲信们商讨对策。
“何不请边军入京勤王?”袁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何进听后,眼睛一亮,觉得这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便紧接着问道:“好主意,哪支部队合适?”
然而,曹操却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深知边军的野蛮和难以控制,特别是像董卓这样的军阀,他们不仅野蛮成性,而且野心勃勃,一旦让他们进入京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可,边军野蛮不可控。尤其是董卓之流,野蛮成性,不得不防。”曹操反驳道。
何进听后,虽然对曹操的担忧表示理解,但他还是觉得需要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他转头看向袁绍,坚定地说:“孟德言重了。我这就走请旨。”何进决定亲自向何太后请旨,请求调边军入京,以期一举消灭宦官集团,恢复朝廷的秩序。
何太后,面对着朝堂上日益紧张的局势,内心充满了忧虑。她深知,自己的哥哥何进与宦官之间的争斗,不仅会破坏朝廷的稳定,还可能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她试图缓和双方的矛盾,辩护道:“今朝堂初立,正是用人之际。外戚宦官何不以此修好。”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她希望双方能够放下成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出力。她深知,朝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双方达成和解,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然而,何进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坚定地认为,宦官多年来一直在祸乱朝政,他们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毒瘤。他毫不客气地反驳道:“宦官祸乱朝政多年,不灭无以还朝政清明。”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决心要彻底清除宦官的势力,还朝政一个清明。
何太后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她知道,何进的决心已定,她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然而,她也明白,如果任由双方的争斗继续下去,只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何太后也明白宦官祸乱朝纲多年,不除朝纲不振,必有大患,她只好拟旨。
诏书曰:
“朕承天序,继统大业。然今宫廷之内,宦官弄权,秽乱朝纲,危及社稷。朕深忧之,故命大将军何进,速召凉州刺史董卓,率其精兵入京,清剿宦官之党,以正朝纲,安邦定国。望董卓接旨后,即刻启程,不得有误。钦此!”
何进领旨回到何府,遣军士到凉州军营送诏书。
在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十常侍作为宦官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掌握着朝政大权,权倾朝野。当他们得知何进将军入宫请旨,意图对付他们时,十常侍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紧急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
“现在何进将军意图谋害我们,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个声音在密室中响起,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先下手为强。”张让沉着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冷酷。
“那么,有何妙计?”其他常侍急切地询问。
张让环视四周,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可以假借何太后之名,以懿旨为由请何进将军入宫,然后趁机杀之。”他的话让在场的常侍们纷纷点头,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计划。
于是,他们依计行事,决定立即行动。
在何府内,气氛显得异常紧张。突然,黄门令的声音在府中响起:“何太后懿旨,请何将军入宫面圣,有要事相商。”何进将军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心中虽有疑惑,但想到可能是妹妹何太后因朝堂之事需要询问他的意见,便没有多想,决定跟随黄门令进宫。
何进将军跟随黄门令,穿过繁华的街道,来到了皇宫的门前。宫门缓缓打开,何进将军迈步进入,但就在他刚刚踏入宫门的一刹那,宫门突然被迅速关闭,门卫们迅速将门牢牢锁上。
宫门内,十常侍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何进将军自投罗网。他们知道,一旦何进将军进入宫中,便再无逃脱的机会。而何进,此刻却还被蒙在鼓里,不知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为何要关闭宫门?”何进疑惑地询问。
“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国家机密,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以防任何泄露。”回答他的是黄门令,声音低沉而严肃。
何进虽然心中有些不安,但他并没有多想,继续跟随黄门令穿过曲折的宫廊,来到了一座偏僻的宫殿。
“何太后现在在哪里?”何进再次发问,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
“何太后就在这偏殿之中,您请进。”黄门令恭敬地回答,同时示意何进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