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十二月,秦岭的深冬,寒意如冰冷的巨蟒,紧紧地缠绕着每一寸土地。狂风呼啸着,像一群狂野的猛兽在山谷间嘶吼奔腾。风声尖锐而凄厉,划过陡峭的山峰,掠过茂密的森林,将树枝吹得嘎吱作响,落叶和枯草被卷起,在半空中疯狂地飞舞。
风无情地扑打在人的脸上,如冰冷的利刃切割着肌肤,让人感到刺骨的疼痛。尽管寒冷如此肆虐,天空却不见一片雪花的踪迹。阴沉的苍穹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狂风肆虐的秦岭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萧瑟和寂寥。岩石冷峻地矗立,树木在风中颤抖,它们光秃的枝干像是在向这寒冷的世界苦苦哀求。山路蜿蜒曲折,被寒风搜刮得越发荒凉,仿佛被遗忘在时间的角落。
行人们裹紧厚重的衣物,艰难地在风中前行,脚步沉重而迟缓。每一口呼吸都化作白色的雾气,瞬间被狂风扯碎、吹散。秦岭的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冷,一种在风中孤独颤抖却盼不来雪花抚慰的冷。
曹操心怀报国之志,欲除掉董卓这一祸国殃民的奸臣。他怀率七星宝刀,向董卓府进发。
曹操进入董卓的房间时,董卓正侧卧于榻上。起初,董卓并未起疑,曹操得以接近。但就在曹操准备动手之际,董卓从衣镜中看到了曹操在背后拔刀的动作。
此时,董卓的义子吕布也恰好归来。曹操急中生智,赶忙跪下,谎称自己得到一把宝刀,特来献给董卓。董卓接过宝刀,虽有疑虑,但未即刻发作。
曹操见势不妙,借口试马,趁机逃离了董卓的府邸。
曹操逃出洛阳,深知董卓必定会派人追杀,于是日夜兼程赶往陈留。
回到陈留后,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当地孝廉卫兹的资助,招募义兵。他向天下英雄发出讨董檄文:
“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袁绍收到曹操的讨董檄文后,心中波澜起伏。他坐在宽敞的议事厅中,手中紧握着那卷写满激昂文字的檄文,眉头紧锁,沉思良久。
檄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声声战鼓,激荡着袁绍的内心。他深知董卓的暴行,也明白天下百姓的苦难。然而,袁绍心中也有自己的顾虑和野心。他自视为汉室宗亲,有着振兴汉室的责任,但同时也渴望着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在深思熟虑之后,袁绍决定召集他的谋士和将领们,共同商议对策。他首先召见了田丰、沮授、审配等智囊团成员,将檄文的内容告知他们,并询问他们的意见。
田丰首先发言:“主公,曹操此举,实乃正义之举。董卓之恶,天下共知。若我们不响应,恐失人心。但若响应,又恐董卓势力强大,难以抗衡。”
沮授则建议:“主公,我们应当审时度势。虽然董卓势大,但天下人心已失。若我们能联合各路诸侯,共同讨伐,或许能成大事。”
审配则提出了一个更为谨慎的策略:“主公,我们不妨先观望形势。若曹操真能联合起足够的力量,我们再加入也不迟。这样既可避免首当其冲的风险,又可保持我们的实力。”
袁绍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决定先不急于表态,而是暗中观察各方势力的动向,同时秘密联络其他诸侯,探听他们的态度。
然后给曹操回信。
孟德吾兄:
见兄讨董檄文,激昂慷慨,义正辞严,吾深感敬佩。董贼乱政,秽乱宫廷,残害忠良,实乃天下之罪人。吾袁绍亦早有讨贼之心,愿与兄同心协力,共诛此贼,以安汉室。
吾已整军备战,召集四方豪杰,待时机成熟,必与兄并肩作战,直捣董贼巢穴。望兄坚定信念,勿为艰难所阻,吾等携手,必能除贼兴汉,还天下以太平。
兄之大义,弟当铭记,愿早日与兄会师,共图大业。
袁绍
董卓收拢兵权时,孤立和打压袁术,袁术自认孤掌难鸣,放弃虎贲军,离开京城,回到扬州,自立门户。
得知曹操发讨董檄文,便积极响应。
孟德贤兄:
闻兄讨董檄文,弟袁术倍感振奋。想那董卓,专权乱国,倒行逆施,吾曾深受其害,孤立无援,无奈离京。
如今兄举义旗,弟定当全力相助。吾虽曾孤掌难鸣,但今已在扬州重整旗鼓,必携麾下之众,与兄共讨董贼,以报汉室。
愿兄之大业早日功成,吾等携手,定能扫平奸佞,重振朝纲。
袁术
刘备在桃园三结义后,与关羽、张飞一起集结乡勇,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战斗。
随后刘备因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却因不满督邮的刁难,将其捆绑鞭打后弃官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