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2章 乡试结束 中秋至(1 / 2)执戟战红楼首页

杨逸站起身来,走出号舍,在号舍前的空地上伸了伸胳膊腿,活动活动脖子,

为了防止漏题,所有学子考生不得离开考场,吃喝拉撒都得在考场范围,直到三场考试全部结束,才能离开考场。

活动完,杨逸回到自己的号舍,拿出自己黑褐色的三层食盒,打开第一层,开始吃一点糕点,

因为杨逸气度不凡衣着华贵,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那些负责搜身检查的官吏,就没有把杨逸的糕点掰开看,

那些人看人下菜碟,家境贫寒的学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吃的全部掰开,

喝的自己先尝一口,好吃好喝的就自己留下,不服的轰出考场,忍气吞声的就继续进入考场考试。

………

八月十四

乡试的最后一场考试,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着。这一场仅一题策论,题目为“论富民强国之道”。

杨逸拿到题目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两日来,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脑海中不断翻腾着各种想法和思路。

“富民强国,此乃千古难题。”杨逸心中暗自思忖,“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

是依靠农业的兴盛,还是商业的繁荣?亦或是两者兼顾?”

他想起了《管子》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深知百姓的富足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使秦国富强,最终一统六国。

但后世之世情已变,单纯重农抑商恐非良策。”杨逸眉头紧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又想到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商业繁荣,文化昌盛,“

或许商业的发展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活力,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文化的交流。

但商业过度发展,又恐导致人心浮躁,道德沦丧。”杨逸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民富则国强,然如何富民?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此为根本。”

杨逸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但仅仅依靠减税还不够,还需兴修水利,改良农作之法,提高农业产量。

同时,鼓励商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使商者有利可图,又不扰乱民生。”

八月十四这是最后一天,杨逸终于决定动笔。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蘸墨挥毫:“夫富民强国之道,在乎农商并兴。

《史记》有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农业乃民生之基,当重之。兴水利以防旱涝,传新技以增产量,使百姓粮仓充实,衣食无忧。

然商业亦不可轻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商业之繁荣,

可促物资流通,增财富之源。但商须有道,不可欺诈,不可垄断,当以法约之。”

杨逸边写边思考,继续写道:“再者,教育为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广设学堂,育人才,启民智,方能使国家持续发展。

又当选贤任能,使有识之士得以施展抱负,为国家之富强出谋划策。”

写到此处,杨逸感到心中的包袱渐渐放下,

思路愈发顺畅:“且国之强,在军之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需强兵备,练精兵,研新器,保疆土之安,护百姓之宁。”

终于,杨逸搁笔,长舒一口气。他看着自己的答卷,

心中既有完成的释然,又有对结果的期待。他知道,

这一篇策论,凝聚了他多年的学识和思考,只盼能得到考官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