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章 妥协与坚持(1 / 1)凤栖长安首页

改革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而是荆棘密布、矛盾交织的险途。在晚晴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中,地方税赋改革尤其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这些利益纠葛牵连广泛,波及的不仅是地方豪强与官员,还有朝中大臣与皇室分支。改革初期的成果虽已初见成效,但局势却远未稳固。此刻,晚晴迎来了她在改革道路上最艰难的抉择。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场地方官员的联名上奏。奏折中,他们冠冕堂皇地以“地方财政枯竭,民生负担加重”为由,要求废除新税法,恢复旧制。奏折上还附有多地百姓“请愿”的内容,声称“新法不适民情,反而加重民困”。这奏折呈至朝堂,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皇帝召集满朝文武商议此事,晚晴则坐在御座之旁,静静地观察着群臣的反应。大臣们分成两派:支持新法的一方声称改革初见成效,百姓负担实际已减轻,所谓“民困”不过是反对势力的捏造;反对派则坚称地方财政已陷入混乱,继续推行新法将激起更大的民怨。一时间,朝堂上唇枪舌剑,谁也无法说服谁。

晚晴心知,这封奏折绝非普通地方官员的偶然联名,而是背后有人精心策划的阴谋。地方权势集团通过虚构事实煽动舆论,而朝中某些反对派大臣则利用这封奏折试图给她施压,迫使她做出妥协。若不应对得当,不仅新法可能被废,连她的威信与改革决心也将受到质疑。

散朝后,皇帝未置可否,只是让晚晴与内阁共同商议对策。可在内阁会议上,局势依然胶着。几名首辅官员态度模糊,既不表明支持也不公开反对,显然是想观望局势再做打算。晚晴感到一种无形的孤立,她必须独自承担改革的重压。

回到凤栖宫,晚晴召集了一批心腹谋士与亲近的大臣展开闭门商议。她将奏折抛在桌案上,语气平静却透着决绝:“敌人的策略很简单:逼迫我们放弃新法。若我们妥协,先前的努力便前功尽弃;可若强行坚持,可能引发更大的对立。各位以为,应当如何应对?”

众人面面相觑,气氛一时沉寂。过了片刻,户部侍郎率先发言:“娘娘,新法的确对地方豪强触动极大,特别是在粮税调整方面。若现在贸然强硬推进,地方豪强定会变本加厉地联合起来,恐怕局势会更加难控。”

一旁的监察御史却冷哼一声:“改革必然触动利益,难道为了避免反对就停止改革?若如此,何谈振兴朝政?地方豪强联名上奏,不过是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罢了。只要我们严查清楚,就能揭穿他们的伪装。”

“可民意难测。”一位老臣语气忧虑,“他们已经借所谓‘民困’挑起舆论,我们就算查明实情,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扭转百姓的观感。若事态继续发酵,反而不利于朝廷威信。”

晚晴静静听着众人的争论,未发一言,眉头却微微蹙起。每个人的观点都有道理,可当前的局势并没有完美的解决之道。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避免引发更大的对立,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

深夜,晚晴独自坐在书案前,凝视着那封奏折。她清楚,妥协意味着在原则上退步,或许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却可能失去改革的根基;而强硬坚持,虽能保住改革的方向,却可能让朝廷陷入更深的困局。思忖良久,她最终做出了决定。

次日朝会,晚晴向皇帝提出了一项折中的策略:针对奏折中提到的“地方财政枯竭”问题,她建议设立临时监察机构,由中央派遣使节深入各地,调查新法实施的真实情况,同时公开招募民间意见,建立一个透明的反馈机制。这既表明朝廷愿意倾听民意,也能借机摸清地方豪强与官员的真实动向。

皇帝对这一提议表示认可,并下旨立即施行。然而,这项策略并非单纯的妥协。晚晴在背后精心布置了一场反击的棋局。

首先,她暗中指示亲信大臣,以地方督察的名义,派出得力之人潜入那些上奏的地区,秘密搜集证据。她深信,这些地方的所谓“民困”背后,必然隐藏着官商勾结的黑幕。

其次,她利用公开招募民意的机会,联合支持新法的地方官员,在民间大力宣扬新法带来的实际好处。她深知,民众的支持是最有力的武器,只要能让百姓看清新法的本质,反对势力的舆论攻势就会失去根基。

与此同时,晚晴还与几位中立的内阁官员展开了私下会谈。她耐心地向他们分析当前局势,强调新法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这些官员虽然不愿冒险公开站队,但至少不会再在朝堂上发难。

数月后,监察使节的调查结果呈至朝廷。这些报告详细记录了地方豪强通过虚假账目夸大财政困难、煽动百姓制造“民困”假象的种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这些报告还揭露了几名朝中大臣与地方权势集团勾结的证据。

晚晴抓住时机,在朝堂上公开了这些调查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提议惩处那些抵制新法的地方官员,同时对朝中涉案的大臣展开问责。面对确凿的证据,那些反对派顿时哑口无言,局势瞬间扭转。

然而,晚晴并未趁胜追击,而是选择适时收手。她向皇帝提议,暂缓新法的全面推广,改为分阶段实施,以便逐步化解地方的抵触情绪。这一决定看似妥协,实则为新法赢得了更多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