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应梦贤臣(一)(1 / 2)崇祯新明:从卢象升战死开始首页

最近一段时间,崇祯处理的主要都是一些“重要且紧急”的事务。

也就是解决大战期间突然涌现的军事问题、人事问题和财政问题,同时也为后面若干年的几场大决战做好准备。

军事问题初步理顺了战时指挥体系,避免出现战场上互相推诿扯皮,权责不清的事情。

别小看了这个事,原本的历史上,督查刘宇亮反反复复地给督臣孙传庭制造麻烦,质疑他的军事部署,向皇帝告他的刁状,“甩锅大赛”比现在热闹、精彩得多,孙传庭至少一半的精力都在应对刘宇亮制造的各种麻烦。

刘宇亮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因为他南下“督察军事”以来,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是”。

他一向自视甚高,自诩“知兵”,平日里也常和家仆摔跤、练剑,好与友人“谈兵”,一副“知兵名士”的派头,没想到一上战场就抓了瞎。

其实不抓瞎才怪呢!

他没有基干部队,没有实际的军权,他的命令就没人理会,那陈弘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此一段时间过去,不但一点军功没捞到,反倒是挫折不断,个人威信大幅下降,空有一个督察的名头,实际连一个吉祥物都算不上,反倒因为此行可能召来大堆的“灾祸”——按照大明的惯例,他对失地丧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谁让他是“首辅兼督察”呢!

尤其在他“督察军事”期间,宣大军还兵败贾庄,连督臣都战死了。

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也为了推卸将来的战败责任,他私下听从了杨嗣昌的劝告,不断地给孙传庭制造麻烦。而孙传庭也是个宁折不弯的狠人,一点也没有惯着他,一边指挥打仗一边和他打起了擂台,两人在三个月的作战时间里,就这样一边互相拆台,一边应对东虏。

至于高起潜,人家没有反复拖后腿、反复告刁状就已经是给你孙传庭面子了。

这事的本源说是杨嗣昌弄权,其实还是崇祯本人对军事规律漠视造成的,他以治政的方法来管理军事,自然要收获苦果。

治政需要平衡,需要牵制,以免大权旁落,可军事上也这么干,收获的可就是不断失利和孙传庭的撂挑子——“耳朵聋了”,不干了。

现在的崇祯初步定下了两人的权责:以孙传庭为主,负责指挥作战,刘宇亮就负责激励士气、筹措军需吧。

至于曹大公公,除了监军,他实际上还是勇卫营那近万人部队的最高统帅,也是宣大军实际上的统帅,而且曹公公为人比较温和,不会那么激烈,应该能跟孙传庭合作良好。何况他也知道那柄金铁如意的实际含义,自然不会找孙传庭的麻烦,拆对方的台。

至于关宁军,大战在即,换帅是不可能的,就还保持原来的组织架构,让他们带罪立功吧。

至于祖大寿、孙传庭所说的东虏在锦州、松山将来可能的异动,就调两个营过去吧。

至于吴三桂,听到他请战事迹后崇祯赐了他一幅字“积健为雄”——人都需要激励呀,自己前世何尝不是如此?得了领导的一个小东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又写了“厚德载物”给左良玉,写了“士力日新”给孙应元、周遇吉和黄得功。

这是未来的几大帅臣,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