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在魏春城走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江南、浙江和福建等地接连出现了多起案件,都是关于私藏兵器和铠甲的。前后参与的竟然多达六百多人。
从魏春城送到南京的报告来看,大多是江南的富户,也就是地主和商人搜罗了一些在战争当中损坏的武器,对之进行修复拼接而成。至于参与人数为什么这么多,则是因为富户们招揽了不少战时失去土地的流民以及不少从山东地区躲避战乱而南下的百姓组成。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充当杂兵的,而富户的家丁和子侄则成为了这些人的军官。
南明明李政权在江南、浙江和福建等地打过很多仗。由于比较重视宣传,所以很多战役都改编成了说书的段子或者是戏剧向广大百姓介绍,由此一来一些近代的战略战术就传播开来了。富户们自然知道火枪和铠甲的重要性因此大批量购买或者修复,然后装备给自己招揽的杂兵。正是因为这样,魏春城办理的案件才会有这么多人参与。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还没等李存真想要应该怎么办的时候。江南和浙江等地的富户竟然联合起来叛乱了。叛乱之处多如星火,告急和失守的文书向雪片一样飞入南京。
由于反对李存真的经济政策,反对土地改革,反对重新丈量土地,反对税收政策,江南富户在没有统一组织的情况之下被魏春城和姚启圣给“逼反”了。当然,这也是魏春城和李存真早就已经定下的计策。反叛的富户最多的五百人,最少的才十几个人,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拉壮丁,杀耕牛,焚烧纸币、股票和债券,还真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到了南明吴王四年三月下旬,这些人合并成了三股,人数最多的竟然多达万人开始进攻江北的泰州。浙江地区的叛乱分为两路,一路三千人另一路四千人正进攻湖州和台州,进攻台州的其实是从福建地区过来的叛军,他们知道福建是兵家不争之地,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希望能够扩大影响就窜入浙江。
叛乱来势汹汹,不过,对于这些李存真和他的明李政权早已经有了预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坚决不会同意叛军的任何主张。叛军是富户组成的,他们的政治诉求就是希望明李政权能够取消新政,特别是取消按照田亩收税的政策。明李宣布这就是赤裸裸的叛乱,是逆天而行,必须除之而后快,从心理上震慑叛军,告诉他们反叛是没有前途的。第二方面命令姜诚等人率领军队前去镇压,打“治安战”,平叛的军队分成三路镇压,首恶必办,从犯视情况轻叛;第三方面就是继续向百姓宣传“新政”的好处,争取把老百姓全都拉到明李一边来。
李存真对自己的方案是有信心的。毕竟这可是要分给农民土地难道这还不会让百姓动心吗?等到老百姓大多都加入到明李一边来的时候,富户们就会因此而油尽灯枯。叛乱的被杀死,没有参与叛乱的也不会有心思再叛乱了,还会再日后的岁月之中被改革泯灭。毕竟他们之所以能够起事,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村社制度造成的。一个姓氏的人大多居住在一起,这一住就是几百年,乡老和家长的话自然是有分量的。他们如果说明李政权是不好的,自然会有人跟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底是乡老和家长在撒谎还是明李政权不地道,老百姓是能够分辨的。他们没有经历过教育可能有点笨,反应慢,但是绝对不傻,假以时日是会想明白的。当老百姓都想明白了,谁还会和土豪劣绅合作呢?
话分两头。就在李存真统治的最核心地区发生持续动荡的时候,满清的阴谋进一步展开了。特别是自作聪明地在没有现代金融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之下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铸造货币甚至发行假币希望能够对抗明李。到底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进一步来看。
当洪承畴、范文程等人率领新的满清八旗的一部分打败了朝鲜王国之后,他们就把目标定在了对南方明李政权的打击上。面对满清如今被动的局面,洪承畴打算实施一次对明李战略进攻。
而怀恩王殿下打算把进攻的重点就放在山东。朝堂上有很多汉族大臣不理解。山东不是满清的地盘吗?怎么进攻山东是对李存真南明明李政权的战略进攻呢?
其实,不仅仅是洪承畴,还有满清的其他所有人像布木布泰、索尼、鳌拜和苏克萨哈等人都清楚地知道,李存真之所以没有立刻向北进攻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吴三桂、尚可喜等人仍然是李存真的心腹大患,随时可能兵进湖南然后顺江而下直捣南京,所以李存真应该是打算首先解决西南问题;二是因为李存真正在聚集实力,包括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新的官僚的培养,特别是兵器制造和军队的训练需要时间。如果李存真贸然北上,没有足够的准备,面对刚刚经历小冰河时代仍然十分寒冷的北方可能会陷入被动,没有完整的统治体系,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但是不管怎么说,时间始终在李存真那边而不在满清一边。因此洪承畴希望就此开展一次战略进攻使自己能够摆脱困境,至少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洪承畴因此而把目光锁定在了山东上。
山东地区根本就是满清的肘腋,地理位置在直隶的西南方,占据山东过了就是河北。现在山东的问题非常复杂,远远不如河南、山西和陕西稳定。
早在几年前,还是顺治时期,于七就已经在山东闹开了,现在折腾得更欢了。登莱二府早就已经不在朝廷的掌控之中。甚至一度占据了招远等地。现在登州竟然还被投靠李存真的海逆给占了。所以必须扫平于七,拿回登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