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章 两败俱伤(2 / 2)病宋首页

所以说是不用担心西夏大军来袭的。

徐禧和沈括只花了半个月便修好了永乐城——堡各六个。大砦周长九百步,小的五百步,大堡二百步,小的百步,用工二十三万人次。

这个故事中最大的变数,就是梁太后。

按照常理来说,西夏不会大举来攻。

但梁太后不是遵守常理的,她是那种很特殊的……战争狂人。

封建时期,除了国破家亡的全民皆兵以外,军队在总人口中占比不会很高,而且文明程度越高,这个比例越低。

欧洲一般是百分之一,与北宋同时期的黑斯廷斯战役,双方一共两万人,就导致英格兰亡国了。

中国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在这方面比起西方有优势,但平时也不会超过五十分之一。

而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也不过维持总人口10%—15%的军队,神宗时期的宋朝是一亿人口维持六十万禁军兵额。

梁太后在五路伐夏后坚持骚扰,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沙州民,十人发九,齐赵兴州,议大举。

百分之九十,不愧是战争狂人,算你牛。

没办法,耕地被自己放大水淹了,日子还要过下去,只能靠抢劫休养生息啊——梁太后。

徐禧修永乐城之时,梁太后也得到了消息。

宋朝的目的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傻子都看得出来。

而永乐城的地位,西夏人也不可能看不懂。

宋人想趁他们休养生息时筑城的打算,他们也明白。

这就像小说中所说的虎狼春药,吃了会损害身体慢性死亡,但不吃,今晚上就过不去。

战争狂人梁太后决定——恰。

刚刚被战火烧过都城以东所有国土的西夏不到一年时间便凑出了三十万拆迁大队远征永乐城。

这次战争过程没什么好说的,大军到时永乐城已经修好十天了,徐禧只留了四千守军。

如果徐禧知道对方兵力,肯定明白这仗根本就打不了,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抱种谔的大腿,请他出兵救援。

二是喊上城中四千人跑路。

但他不知道,他犯了典型的教条主义错误,认为西夏此时不可能集结大军来攻,肯定是小股部队骚扰,所以把沈梦溪留在米脂,自己只带了两万五千人去救援。

多谢徐兄救命之恩——沈梦溪事后在徐禧坟头烧纸如是说。

西夏方三十万人,按照之前所说的远征比例,其中应该有五六万战兵。

徐禧决定不老老实实守城,而是出城迎战自己两三倍的敌人。

他种谔可以轻松击败自己两倍的敌人,我徐禧难道不能吗?

事实证明不能,他输了。

然后就是不到三万人被三十万人包围。

前面说过,永乐城没水源……

想跑跑不了了,只能等待救援。

沈梦溪还是够意思的,带了一万兵解围,到无定河时被西夏一方的交警拦下了,朋友,此路不通。

沈梦溪很豁达,知道事若不成需放手的道理,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

他华丽转身——绥德是国之门户不容有失,我去绥德了,大家各安天命吧。

此时能救永乐城的只剩种谔。

种谔表示,我有小脾气了,你自己死吧。

至于种谔是因为在修城时跟徐禧的分歧而结怨,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家底想拥兵自重,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他没去救援。

围城多日后,一场大雨冲软了新修的城墙,西夏军队趁机破城,徐禧战死,死者上万。

这对宋方来说,其实是件小事,前便四十万人都死了,现在再死一两万算得了什么?

但对于西夏来说,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次的三十万拆迁大队彻底把家底掏空了。

两国互市已断多年,再经过连年战乱,西夏经济崩溃财政困难官怒民怨,此时反对梁氏姐弟的已经不再是少数坚定的保皇党,而是自上而下的全员反对,要求梁氏下台李秉常执政的呼声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梁太后实在是压不下去反对的声音了,在第二年闰六月,让李秉常复位。

在这期间,梁氏应该已经动了杀心,而杀死李秉常的前提,是一定要让他先生出儿子。

众所周知,西夏的传统是国主要娶舅舅的女儿,李元昊是,李谅祚是,李秉常也是。

在他复位当年,梁乙埋的女儿,二十四岁的梁氏成为了二十三岁的李秉常的皇后。

名义上李秉常复位,但实权依然掌握在梁氏姐弟手中,好在他们现在也不敢乱来了,此时还是要装孙子。

梁太后以李秉常的名义行使西夏传统——称臣纳贡。

大哥,我们没钱了,能不能看着给点?

按理说神宗不应该答应的,因为两次失败不足以打消他灭国的野心,手里有钱,完全可以来第三次。

但来不了了。

种谔死了。

这位名将在永乐城之战见死不救,但神宗还信任他,认命他为延州知州,不久后背伤发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