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玻璃(2 / 2)带着图书馆回大明首页

朱允炆站在旁边,看着大臣们的反应。

不出所料,果然一个个的都啧啧称奇。

中国很早以前就能制作琉璃,但里面的杂质始终没有办法去除,制作的琉璃五颜六色,就是没有透明的。

很快转了一圈,朱允炆对大臣们道:“走吧,开会。”

在玻璃厂的的会议室,朱允炆坐在首位,大臣们围着那一块玻璃坐着。

“有什么想法,都说说吧。”

琉璃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但是这种透明的玻璃,他们可从来都没见过,不知道该怎么用。

“陛下,臣以为可以作为赏赐给藩属国的礼器。”朱允炆一看,果然是礼部尚书郑沂,这人想的全都是这些。

虽然也是弘扬国威,但与朱允炆的目的南辕北辙。

“说得对,郑爱卿,给他们几块小的玻璃,见识到玻璃的好处后,他们会主动来大明买的。”

朱允炆说的也没出乎郑沂的预料,没两句就扯到钱上了。

过了一会严震直道:“臣以为玻璃可以安装在窗户上。”

听到严震直的话其他大臣的眼睛亮了,这么透明的玻璃,安装在窗户上既能挡风雨又能保暖。

朱允炆点了点头,这是玻璃最大的用途了。

“陛下给臣关于制造玻璃的资料的时候是和船只技术一起给的,想必玻璃也可以用在船上。”

“不错,将玻璃打磨成中间厚两边薄和两边厚中间薄的圆片,组合起来可以做成一个小物件,在航海和战争中都用途不小。严爱卿可以让玻璃厂做出来。”

“还有什么用?”

这次再没人回答了。

“想不出来就先这些吧,以后谁想到了可以告诉严爱卿。”朱允炆也不给他们补充,直接把这个问题翻过去了。

“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重点来了。

“陛下,臣以为要大力支持各种技艺的发展。”严震直首先开口了,他现在是看到了技艺进步的好处了,不说能提高大明国力,单是各种物件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就值得严震直吹一波。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片赞同之声。

“为何?”朱允炆问严震直。

“陛下,从造纸机到玻璃,臣看到了技艺的进步对大明的改变,以后若是有更多更好的技艺,对大明的改变也越来越大,臣想象不到那是什么样的,但绝对只有好处。”

“陛下,若是人人都从事这等奇技淫巧,这天下恐将人心不古啊。”

“看来郑爱卿还是没有放弃你的想法。”朱允炆淡淡的道,“朕关心的是朕的子民能不能吃上饭,吃好饭,不关心所谓人心是不是古。”

“况且刘时中所说的不古说的是元朝时候,如今新朝已立,先帝处处遵循古时的礼节,并以此作为立国之本,郑爱卿怎可说人心不古呢?”

“陛下,臣说的是将来。。”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郑爱卿只说说你对技艺的看法就行了。”朱允炆打断他。

“臣无异议。”郑沂没有再说话。

朱允炆有时候真的是烦郑沂,但朝中总要有个唱反调的人,不论何时,一个老顽固会纠正你很多错误。

以后的大明也是保守派与自由派的争论,但现在是培养自由派的势力的时候,朱允炆只能站在自由派一边,压制保守派的观点。

“你们既然无异议,那就拿出支持技艺发展的对策来,这个就不用朕多说了吧?”

“臣等遵旨。”

。。。。

第二天,《大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大肆报道了朱允炆去玻璃厂并对工匠进行赏赐的消息,这不是朱允炆的意思,看来六部尚书们要采取行动了。

《大明日报中说,当今圣上自登基以来就对技艺的进步非常关心,亲自设计制作了造纸机等机械,并对工场中的工匠进行培训,教他们读书识字,愿意去新建工场的工匠全都归于民籍,以后子孙也不再是匠户,可以参加科举。等等。

文章占据了一整个版面,除了对朱允炆鼓励技艺的措施进行了回顾,还提出了新的鼓励措施,即将所有匠户的户籍全都归于民籍,这么大的事当然不是六部尚书能决定的,肯定需要朱允炆拍板。

朱允炆本来就想废除匠户,现在六部主动提出来更是求之不得。

至于说会不会出现问题,有六部的掌控,下面的官员还不回那么猖狂,就算出了事,也还有锦衣卫呢。

而且匠户的废除也是逐步的,以应天府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这也是朱允炆要求的,距离应天府越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以现在的办事效率,就算是只重新编订匠户的黄册,也需要个一年半载的,这期间发生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