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2)(2 / 2)大时代的梦首页

看到“保安腰刀”这几个字眼,或许你还在猜测是不是大厦保安用的必备防身利器,其实这里要说的刀不是生活用品,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当然要紧时它也可以做防身武器。

“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鞘子青铜打下的尕镊子,戴上是格外的样子”。这首悠扬的“花儿”道出了对保安腰刀的心声,它一直流传在河州大地,飘荡在高高的积石山下。

保安腰刀其实由来已久,当年安西节度使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或许就是带的这把刀。

说到保安腰刀不得不提保安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境内。据考证,保安族先民是随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西亚带过来的善于打制兵器的“能工巧匠”。

其实,最早制刀只是保安族的手工业,后来,腰刀在保安族兴盛起来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传统工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和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族勇敢、坚韧,任世事沉浮,总是胸有成竹、豁达乐观。历经千年沧桑的积石关塞,婉转动听的“花儿”都印刻了保安族默默奋斗的足迹。

虽然保安族鲜有人知,但保安腰刀却蜚声海内外,尤其在阿拉伯国家颇负盛名。

一把精美的保安腰刀,绝非你看到的表象那样简单,它华丽的外表下是多达八十多道的制作工序,少者也有三四十道,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一道都不能少。

仅制作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再雕绘图案、抛光、打磨……最后才能打造出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的保安腰刀。

在试刀时,只需从头上捋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轻轻一吹,头发立刻就断了,刀刃如此锋利。

保安腰刀在制造工艺上也可谓是硕果累累: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保安腰刀锻造技艺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安腰刀传承人马克龙,出生在积石山县保安三庄之一的大墩村小马家一户村民家中,这是一个世世代代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是一个刀匠世家,其祖师爷马七十三为同治年间举族东迁积石山县后的第一代保安人,是打制“什样锦“保安腰刀的第一批工匠。

今年36岁的马克龙,伴随着父亲在作坊打制保安腰刀的“叮叮当当“声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对铁器、刀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0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腰刀零部件拼接、刀刃打磨和锻打技艺,从21岁开始独自锻造保安腰刀。

马克龙打制的腰刀以长柄大尺寸为主,一般刀胚在1米以上,最大的整刀尺寸为33米,刀胚需要借绳索悬挂在房梁。凭着独特的大尺寸腰刀制作技术,他在腰刀加工领域站稳了脚跟。他打制腰刀的功夫也因此远近闻名。“我从小就想把自己民族的保安腰刀做大做强,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保安族和保安腰刀。“他自豪地说。

马克龙介绍:“现在,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是什样锦保安腰刀,需要用2至3天才能打出一把来,这种刀样式精美,刀身钢韧耐用,是保安腰刀的象征,做装饰品和送亲友都很合适。“

保安族是我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腰刀伴随着保安族的历史变迁得以传承和发展。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工艺品,保安腰刀以精湛的民族工艺,特有的文化内涵,独特完美的造型享誉海内外。

保安腰刀的种类繁多,较为著名的有“什样锦““鱼刀““波日季““雅吾其““西瓜头“等。保安腰刀有设计式样、选料、锻打、淬火、镶嵌、砸铆、抛光等80余道工序,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淬火而成,刀口锋利。

2006年,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随马克龙来到他的保安腰刀锻造工厂,他说,一把好刀的锻制,要用最软的铁和最好的钢,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叠压锻打之后才能达到钢与铁的完美交融。

“叮当,叮当“大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通红的铁泥映照着他的脸,铁泥一点一点在他的铁锤下变形,化为薄如翅片的薄片,再用一层钢,一层铁,一层层揉合其中。

他在锻打刀胚时,力度拿捏得十分得当,锤打的位置变动恰当,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烧炼、捶打的时间相等。待冷却后一把刀的雏形已基本完成。随后就是打磨、抛光、折花、制刀柄、做刀鞘……

他耐心地向蓝桉讲述制刀的过程。马克龙告诉记者:“只有淬火的火候把握得十分到位,锻制的刀胚不软不硬,韧中带钢,质量才能过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铸造出的“保安族腰刀第一刀“,轰动了保安腰刀行业。这把刀是他和朋友两个人用了24天时间,纯手工一锤一锤打制出来的,这把刀的刀刃和刀把加起来长28米,再次刷新他自己创造的第一纪录。

此前,马克龙锻造的一把刃长24米的保安腰刀,刃宽12厘米,净重133公斤,现收藏于积石山县博物馆。全套系列组成了“保安腰刀王“,分为大、中、小号依次排列。其中1号刀装饰花纹,用了78公斤铜线,用了1200多斤煤炭。高超的技艺,精致的工艺,使他成为年轻刀匠中的佼佼者。

2014年,马克龙参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得优秀传承人展示奖2015年,获得了老爷刀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2016年,获得了克龙剑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虽然马克龙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他一直在生产一线,做着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匠,一直潜心研究着如何打造一流保安腰刀。如今,他打制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克龙腰刀“,在当地有了一定名气,很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指明要克龙腰刀,求得一把好刀才肯高兴离去。马克龙告诉蓝桉:“我现在试着通过网店等电子商务的方式,想把自己打制的腰刀销售到国内外。“

正因为像马克龙这样年轻工匠的继承,使得保安腰刀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如今每年都有68个学徒跟着他干,他虚心传授着制刀技术,一心想着把这种代表民族的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中国的众多民族中,有不少以打造刀具著称的民族,其中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保安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在特殊的历史与环境的影响下,保安族中的许多人选择了打制刀具这样一条路作为其安身立命的手段,并最终有所成绩,造就了中国名刀保安刀。

关于保安族是如何形成的,现在分别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来自于蒙古人,有的说来自于回族,还有的说法是来自于中亚地区的色目人与青海地区当地的民族融合而成,其中第三个说法采信的较多,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

这一说法认为在13世纪初,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信仰教的色目人工匠,将这些人组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探马赤军”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最终形成了保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