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2章 使君几欲回(1 / 2)明末最后的悲歌首页

此时南京也有一个人早早起床,只见他深锁眉头,穿着一身便袍,从书房的一边走到另一边,踱了一圈又一圈。忽然,他又回到书桌前,拿起一封信,仔细看着,过了良久,象是下定了决心,亲自磨起了墨。

他拿起笔,一挥而就,自己又拿起信看了一会,良久,又把信揉烂,微微叹了口气,又拿起那封信,愣愣看了一会,就这样蜷缩在椅子上,久久不动。

距南京城五十里的龙潭明军大营,朱慈烺也早早来到了帅帐,见张世鹏已经在帐中等着,笑着打了声招呼,说道:“张师长,今天怎么走起得这么早?”

张世鹏笑道:“马上到南京城了,这心里发慌,睡觉都睡不好!圣上,洪承畴还没回信吗?”

“呵呵,他回不回信又有什么打紧,我们总归是要到南京去的。如果他不投降,我们无非是多花点精力打进去而已。”朱慈烺笑道:“骑兵旅已经抵达南京城下了,侦察旅、一旅、二旅也快了吧!”

看着墙上的地图,几面红旗插在那里,侦察旅应该也已经到了南京城下,二旅估计已经到了句容,一旅距离远些,此刻应该溧阳附近。

整体上全军应该在一两天内都汇集在南京城下,水军估计要晚一些,他们在消灭了吴江的清军水师后,已经沿运河北上,估计三天后能够抵达长江。到时汇总到南京的兵力,算上降兵和义兵,将达到十二万人以上,已经具备攻打南京的实力,如果洪承畴拒不投降,那也只能强攻了。

南京是大明龙兴之地,太祖的墓地还在这里,不是迫不得已,朱慈烺也不愿意把南京打个稀碎。不过这事得由洪承畴来决定,而且时间不能等得太长,否则万一清军主力逃回南京,或者北地的清军南下保卫南京,那攻下南京可就困难了,要知道南京的城防设施甚至比北京还要好。

用过早饭,大军出发。走在前面的是许嘉应带领的骑兵二旅,这支新组建的旅边走边练,现在勉强算是融入了北伐军的体制。紧随其后的是一师和炮兵营,李炳添得意的走在最前面,现在一师在吸收了大量的降兵后,已经膨胀到了七万余人,远远超出了师级的编制,其中大部分是刘良佐的部下,他们的伍以上的军官全部被送去杭州培训,剩下的士兵则分散着编入一师,基本上所有的原一师普通士兵都已经成了班长以上的军官。

走在最后面的则是荆本彻率领的义军,也就是新成立的独立二师,他们的人数不算多,在两万左右。之所以人少,除了部分编入了水军外,每个城池也留下了不少人驻守。不过一路北上,自愿参加的民众也不少,他们前段时间被清军欺负得惨了,很多有血性的青年听到官兵要攻打南京,直接就在半路加入了队伍。

虽然人数众多,不过整支队伍显得乱糟糟的,由于一直在作战中,所有的物资都远远不够,特别是军装和武器,目前都是乱七八糟的,完全不象一支正规军队的样子,朱慈烺看了也是直摇头,这完完全全就是一支杂牌军。

不管这支部队的战力如何,但人数够了之后也是够唬人的,骑兵二旅出发的地点是龙潭,一师的出发地点在高资镇,而义军的出发地点就到了丹徒,已经在六十里开外了。

太阳升起,温暖的阳光驱散了寒气,战士们的脚步也轻快了起来,都是年轻小伙,自然不肯甘为人后,整支队伍的行进速度也快了起来,附近的百姓也纷纷来到道路两旁看热闹。相对来说,南京附近的百姓对于大明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作为两京之一,南京人有着自己的自豪感。

有些乡绅则架起了粥棚,不过军队是不允许吃百姓食物的,在军官的耐心劝说下,这些乡绅把粥分发给了在场的百姓,倒是收获了百姓的不少好感。朱慈烺和张世鹏骑着马,笑着看这一幕,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百姓还心向大明,那离自己光复大明的理想也就不远了。

临近黄昏,终于隐隐看见了高大的南京城墙,朱慈烺拿出望远镜仔细的看着。城门早已关闭,混然没有以往那种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他不禁有些豪情万丈,就算洪承畴不投降又如何,自己也会率兵攻进南京,再以南京为基础,象自己的祖先一样,收复大明江山!

对于没有收到洪承畴的回信,朱慈烺内心是有些失望的,毕竟是先皇重臣,深得先皇器重,即使他战败了也对他极尽哀荣,可以说先皇对洪承畴的评价极高,甚至有一阵还后悔自己过度逼迫,导致松山之失。不过这都已经过去了,如果洪承畴不晓事,非要顽抗到底,那自己也没必要对他留手,自己该做的都已经做了,甚至亲自写了一封情深意厚的信给他,如果他还是不领情,非要拿全城百姓做赌注,那自己一定会把他送上菜市场。

城头上站着不少人,大部分是清军,远远看去也有几个官员,朱慈烺仔细的看了一下,里面却没有穿着绯袍的官员,显然,洪承畴并不在其中,天色渐暗,秦武和胡晶也赶了过来,几个人围着桌子聊了一会天。

两支队伍在去往南京的路上拦截,却发现根本没什么清军返回,两外小城见到他们直接就投降了,可以说这一路基本上没有打过仗。秦武抵达南京已经两天了,城内也没人出来应战,整个清廷似乎都对明军的到来感到措不及防,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实他们的估计都错了,此时的南京城内早已暗潮汹涌,官员和百姓都互相走动打听着消息,有人喜也有人忧,有人想开门投降,也有人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但由于洪承畴几天来都躲在官邸不出来,反而维持了表面的平静,似乎大家都在静静的等待着洪承畴的决定。

做为南京城里的最大的官员,洪承畴此时正在家中闭目养神,连着几天没睡好觉,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再加上多年征战,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此时,家仆陈应安在门外叫道:“老爷,老爷!”

陈应安是洪家忠仆,松锦时与洪承畴失散南逃回老家,洪承畴到了南京后遣人回去探母,又把陈应安带了过来。陈应安是自幼跟随洪承畴的,两人相伴数十年,名为主仆实为亲人。按理,他是知道洪承畴习惯的,只要呆在书房,不管多久,都不得去打扰,此时他过来,显然是有推不掉的事。

“进来吧!”洪承畴淡淡的叫道。

“老爷,平南大将军来了,在大堂等着老爷。”陈应安小声说道,如果是别的官员,陈应安自然会挡在外面,不过平南大将军勒克德浑却是与洪承畴同级别的,甚至在某些事务上例如军事上,勒克德浑还要优于洪承畴。

洪承畴点点头,站起身来,没想到坐得久了,腿脚发麻,一下没站住又坐了回去。陈应安连忙上前扶住,洪承畴苦笑道:“老了,不中用了!”

陈应安笑道:“老爷这算什么老,只不过是坐久了不利于行而已,稍歇一会就又生龙活虎了!”

洪承畴苦笑道:“还是老了,想当年在军中东征西战,连着几日不睡觉,都不曾感到累。老了就是老了,人不服老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