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走出一阵后,发现太子仍然在凉亭内看着她,苏氏有些好奇的站在原地,对望过去,太子道:“你不打算牵着我么?”
苏氏只得再次返回,牵起太子。而太子仍然是纹丝不动,苏氏此时也明了了这位太子的心思,恭敬下拜后说道:“请太子殿下移驾。”
李承乾这才从跪着的苏氏身旁离开,头也不回,他十分享受这种,所有人都要看自己脸色的感觉。一种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感觉。即使“世为著姓”。
3
说李政之前,不得不说封建王朝的军役制度。十分了解的可以跳过去看下一章。
唐以后封建王朝军役制度大概分为三类,府兵制、募兵制、军户制。
府兵和军户大概是比较理想型的,但大多因为各种原因被破坏,自唐后,大多名虽有制,但大多以募兵制为实际兵种。除宋朝以募兵为官兵。唐后期有光复府兵的革新。
府兵制:
左骁卫大将军官居三品,为南衙十二卫之一,遥领府兵,拱卫京师,军名为“豹骑军”。其余各卫,都有自己的军名。
唐朝调兵以州刺史、十二卫大将军还要加上一个朝廷临时任命的行军总管,三者方可调动府兵。府兵归刺史与十二卫司双重领导,可以粗略看做,州刺史为政委,十二卫司为司令部,而战争时,真正的军事主管是朝廷临时任命的行军道总管。属于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这便是唐初可以比汉朝扩张更远的一个原因之一,朝廷不惧怕某一位将帅拥兵自重。毕竟手下的人,都不认识自己。任何时候,科技服务于制度。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军队制度,折冲府为外府,中郎将府为内府。内府就是中央军,多以权贵子弟充任。任务大多是看守城门、宫门。而外府则大多以对外作战为主要任务,戍边为目的,今日的制度也有唐朝贞观时期的影子。大概就是陆、武的区别。
不管是折冲府还是中郎将府,每府置一千左右兵众,三年一检点,查漏补缺。征兵时以先富后贫、先多丁后少丁的原则征兵。朝廷只免除在役兵员的课税,但军资装备需要百姓自发准备。十人为一火,每火还需准备运输粮草的马匹和驴六匹。服役年龄为二十至六十岁男丁。
在既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又充实了军队。但高宗之后,武后垂拱时期,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在武后时期,边疆形势愈发严峻,战争频发,十人去,九人换,而且高宗时期幅员辽阔,一次轮回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年。杜甫有诗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在如次严重的边疆形式下,当时唐朝掌权者武则天并没像太宗一样,实行改制,而是选择了放任,或者粗暴的解决手段。府兵制也就此被破坏。至玄宗时期,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天下折冲府已经没有兵员可以交付,府兵制彻底被废除,募兵制正式成为唐宋的主要兵役制度。
募兵与府兵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兵农合一的屯田,一个是雇佣兵。二者的战力肯定是后者更高的,但前提雇佣兵的主体不能是没有土地的流民。比较有名的魏武卒便是募兵制的产物,但魏武卒是以勋贵子弟充任,生活条件好,装备精良,属于尖端兵种,不是主要兵种。
募兵制在北宋时期成为官方认定的军役制度。我们常说的岳家军、戚家军,就是典型的募兵制度,以金钱招募无地可耕的百姓、流民充军,他们只知道将帅而不知朝廷,在宋朝,皇帝甚至认为把所有强壮的百姓抓去充军,剩下孱弱的百姓就不会造反。所以皇帝怎能不惧怕将帅拥兵自重呢。
历代帝王都有改变募兵制度的想法,军户也就应运而生,尤其金、元、明为重,为了统治汉人,他们要求军人的家属,住在朝廷设立的特殊地点,或者随军出征,军队在前面,他们跟在后面,军队如果溃败,他们的家属就会沦为奴隶。如果军人逃跑、反叛,则军人家属也会连带问责。军户在早期,是一种福利制度,住在里面的家属一般是朝廷供养,减免税赋,但逐渐演变成为控制军队的特殊机构。
军户制度的诞生。意味着兵役制度再次由雇佣兵演变成为了职业兵。军人正式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再以军功目的。
但这个职业兵很不吃香,因为打仗会死人,如果一个职业的最终目的是杀死自己,那么这个职业注定会被抛弃,作为一个人,想要活下去,不可耻。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不想着先活下去,而是先想着为国征战,一切的事情,为战争让步,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可怕的军国主义。对于这样的主义,等待他的,只有六千度低温烧烤。和被周围邻国仇视,谩骂。
为了解决百姓不想参军的这一“弊端”,“英明神武”的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除非官拜兵部尚书,不然军户世代为军,不可以转变户籍。这一政策军户又从职业兵转成了世袭制度。我爹当了兵,赢了军功,我还要当兵,我儿子也只能当兵,我孙子还是只能当兵,等哪天,人死了,断了代,那就不用当兵了。
所以以阶级固化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军队制度,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明朝逃兵历代第一,自永乐五征之后,军户制度彻底被破坏。明朝再次走回了历史的起点,全面回到募兵制。
也从此时开始,明朝态势开始内缩,明宣宗朱瞻基因为国力衰退,不得已割让红河平原等地,承认其为自主主权国,对于北元分裂之后,蒙古草原内部重新整合,明朝此时也鞭长莫及,只能听之任之。也导致之后的再次南下。所以明朝一朝的边患空前严重,除了仁宣两朝,以割让土地、内缩边防为代价,换来了短暂的太平时期以外,其余时间,大概就是从太祖打到思宗,一刻也没停过。不得不说的是,安南在明英宗时期光复,也是教员口中,明朝少有的明君之一。
所以,古代军役制度在开元之后,是逐渐呈现闭合状,除了北宋真宗之后,因为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换来了近百年的和平,这个时候的百姓生活质量较高,不用惧怕战死。这个时候,军役制度较为稳定。朝廷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内治,这也造就了之后名人辈出的局面。宋词能够兴盛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北宋基本保持和平态势,就如同唐初一样,只有吃饱喝足了,人们才会有诗情画意。
除了这段时间,其余时间军人大多都是在想办法活下来,所以,战争对于军役制度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冲击。尤其以明朝为重,明朝逃兵最多的原因也因为明朝自太祖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战火。这个时期的百姓,内部要跟天灾和土地兼并作斗争,外要跟蒙古、倭寇作斗争。
所以,府兵制的结束对于整个华夏历史来说,是一次由盛转衰的节点。从周朝开始,中原文明大致保持对外扩张的态势,不断有新的领土被划进华夏文明的统治。从开元以后,中原文明逐渐转向内缩的态势,西域、草原、安南接连丢失,汉人以大修长城为起点,征服四方,也以大修长城为终点,彻底没落。长城没有挡住我们向外进发的脚步,也没有挡住入侵者的枪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