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1 / 2)大唐之太子要我命首页

第25章李卫公问对

1

这一日,二人酩酊大醉,抵足而眠。

帝闻之,特赐醒脑丸两颗,醒酒汤一盅,遣使送至代国公府,并斥责李政。

李靖都六十多了,你跟他喝,你把他喝死了,你是觉得朕的脸上太有光了么。

翌日,帝召代国公入朝,问对兵法,李政旁听,虞世南记载。是为——李代公问对。后因封卫国公,更名——《李卫公问对》。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其中强调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奇正思想等诸多军事理论,充分阐述《孙子兵法》思想,对我国军事史有着较大影响。

2

上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了背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

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且安识虚是实、实是虚哉!

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此则奇正在我、虚实在敌欤?

靖日;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为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臣奉诏,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

太宗曰: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

介于其问答以古言所记,我代为转译。

一、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定要掌握战场主动权,而不能让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我方而非我方受制于敌方。为将者,要有长远的战略思想。要彻底看清战略态势。

以李世民平定了洛阳为例,以重兵围困洛阳之时,唐军已经是人困马乏,人心思归,李渊也密诏李世民回京,但李世民力排众议。他知道此时战争局势尚不明朗,双方都是强弩之末。但如今他们是围困洛阳的一方,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是战是退,是自己说了算。但如果班师,王世充就有更大的空间,来进行第二次决战。战争主动权就到了王世充手里,他可以选择迁都或者是趁机兵进关中。

可此时又恰逢窦建德领兵来援,手下将领全都劝说李世民退兵,唯独李世民不肯,他准确的捕捉到了虎牢关是战争的关键点,在反对声,他只率领三千骑兵,前往虎牢关。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虎牢关之后,李世民只带四人前去观察窦建德的营地,并说出来流传千古的那句豪言: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是不是缺个驾车的?)

窦建德发现后,派兵五千人围困,身旁人皆惧,唯有李世民说道:“你们先走,我跟尉迟敬德殿后。”

说着勒住了坐骑,慢慢的朝前走着,敌人追上来,就回头一箭,每箭杀一人,夏军惊惧,不敢上前。

后来的事情,就不说了,以三千五百人,大破窦建德十万人于虎牢关前。一战擒双王,问鼎中原。封无可封,天策上将。

我再举个例子,以先生四渡赤水为例。讲究虚张声势,让敌人不敢举妄动,在己方劣势的情况下,主动求战,又战而不实,一触即走。以让战争迷雾变得更大。既摸清了敌人兵力布置,也让敌人摸不清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难点在于,要求将帅在战争迷雾的情况下,敏锐的察觉战争主动点。如果李世民没能敏锐察觉到,影响战场主动权的虎牢关,虎牢关失陷,结果尚未可知。如果仍然按照某人的方法,死也要过长江,那可就玩完咯。

二、奇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