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云走出小路,插进一条更加宽阔的横亘在山腰的采药人走出的道路之上,回头看山下也是山上的道观。
师父还在打坐,少年冲着道观摆了摆手,也不管师父看不看得见,与师父道别。
随后便开始往山下走去。
山南道境内,武当山上,道运长存。
作为道教全真派祖山,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山脚牌坊上书“生道合一”。
自山脚往上,便是成神登天路。
只是那半山腰神道台阶之上,坐着一个中年道士。
青色道袍,颇有一番仙风道骨,只是像个醉汉一般躺倒在地,一手搭在石围之上,杵着头。
不像喝醉,而是真醉也。
神道往上便是武当,山下神道往上可达七十二峰,七十二峰往上便是更高更为陡峭的一节神道,直达天柱峰大岳太和殿。
两段神道敬畏分明,下面一段是特意测验信奉香客诚心而建的神道,多而缓。上面一段便是真的登天神道,陡而急。
中年道人趴在神道之上,一脚曲着,一脚踏在下几级台阶之上,侧边围石上摆放着一个酒壶,一手杵着脑袋,闭着眼,好似已经醉倒。
天柱峰上,太和殿后往上还有一楼,楼内仅有一层,更像是一个很大很高的亭子,四面都被封住了。
此亭类似于书院藏书楼三楼圣贤阁,是供奉道家诸位祖师的道场,也是天上道家祖师给地上道官传达指令的道场。
道庭侧边,有一个名副其实的观景亭台。
在此可观揽武当之下大好风光。
亭内有一发须皆白,仙风道骨的老道人打坐养气。
静坐观想,修身养性。
亭内有无数犹如金缕一般的道运不停流溢。
一人得道,好似整个天下都被正道。
武当之下,目力所及,从上往下,无数的峰峦从云海之中冒出,而那云海,犹如那浓稠似浆糊,悠悠扬扬,浩浩荡荡。
果真是道运绵绵。
这位老道人便是武当第十七任掌门张维之。
坊间有一传闻,当年东瀛国妖物来犯,东海之畔凡人仙师死伤无数,最后在剑南道一对道侣双双被杀之后,武当掌门张维之老仙师得道家祖师法令,携真武信物,吸纳整座武当山磅礴道运,出手打退东瀛国大妖。才算平息霍乱。
后东瀛国大妖还想再犯,道祖降下真灵,骑着一条青牛出长城,入东海。
那一日,整座东海海水倒灌,分并两侧,为道祖让道。
最后道祖来到大妖栖息之地,一道法诀便将妖物打入地底万丈,深渊之中。
得人间片刻太平。
张维之静坐冥想,心中似乎有一弦被拨动,随后他睁开眼,看着道庭。
人间多有纷扰事,忧愁自有高人担。
他站起身,走入庭内。
亭内正供道祖塑像,其余祖师塑像并排向外。
张维之来到殿内,先是取出三柱清香引燃朝着居中方向拜了三拜,随后插香入炉,一个道门揖手。
武当第十七任掌门张维之见过诸位祖师。
不停有祖师塑像散发金光,韵出道运,随后祖师身前便有祖师真灵降世。
真武真灵位于右侧第四高位。
眼神熠熠,英俊无比。
自古便有真武大帝乃仙人容貌,未上山之时见之便知此人未来大道高不可攀。
“张维之,天外天天缺,有天外来客降至人间,恐引起人间变动,你要派遣道官去助儒家监管天下。”
张维之一个道揖向真武。
“敢问祖师,天外来客此时在何处?”
真武大帝眼神微眯,似是在思索着什么。
“此时此刻,正在剑南道,江临城中。江临城山水城隍也有管理不当,有腐败气象,也须助儒家管教。”
张维之应是,再是一道揖。
“有朋自远方来?善与不善皆须严阵以待。”
随后道运流散。
道家祖师们也悉数离去。
张维之道揖拜别祖师,随后便离开道庭,来到观景亭内,看着西南方远处。
任道法如何绵长,却也不敢将整座天下收拢道化。
黄昏时分,整座云海都被渲染上金黄色彩,好似悠悠黄河天上水。
张维之手掐法诀,推演一番。
客至乱象生。
亦是机缘起。
巧也,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