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河沟不干净,”有人神秘地说,“一辈辈,都有孩子折在了那儿。”
“不许玩水,不许去河边,听到没有!如果再到水边去,”一个妈妈吓唬靠在身边的孩子,“水里有水猴子抓小孩吃。”
小孩子被吓得一愣一愣地,转过脸瞧着门前那哗啦啦的小河。
到这里,巴娃才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怖,真切地知道自己的小伙伴不见了,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自己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个小伙伴。那放假到外婆家里来还有什么意思,巴娃傻傻地想着。后面两天,全村的男人都帮着料理丧事,全村的女人都轮番上门宽慰那个失去了女儿的可怜的母亲。巴娃经常一个人坐在家里,哪儿也不想去,哪儿也不给去,可是外婆不知道的是,巴娃已经开始发烧,烧得迷迷瞪瞪的。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晚上了,外公只得连夜叫爸爸妈妈过来连夜把接走。回到自己家,巴娃才慢慢地恢复了精神。
后来放假,巴娃再也不去外婆家长住了。妈妈也默契地再不强求。
巴娃把这件事朦胧的伤心往事,写进了作文里,巴娃小心地遣词造句。没想到,这篇作文却被史老师评为优等,虽然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但是却悄悄推荐给了校刊《弦声报》,并获得了发表。当巴娃看着那一篇长长的作文,竟有一种深深地宽慰感。巴娃没用小伙伴的真名,却相信小伙伴在天上一定知道写的是她。
红老师拿着报纸给爱好文学的几个同学讲其中的作品时,提着巴娃的《阿莲》说道:这是一篇颇具情节的作品,作者通过讲述与好朋友相交时的快乐,以及朋友遭遇不幸时的痛苦,情真意切,荡气回肠,让人动容。
文贵情真。这是史老师和红老师教给巴娃对于文学的初步认知。
后来巴娃在红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学习读诗写诗:
金鱼:一朵无茎的花/绽放在玻璃之境/一片飘逸的云/嬉游于水的穹顶/身披华彩的锦缎/鳍似灵动的风影/眼眸藏着星子/幽梦在碧波间不醒。
蒲公英:一把把随风的伞/绒毛是云的碎片/在愈来愈成熟的日子里/浪迹天涯/似星子散落天边/于岁月里飞舞蹁跹/追寻梦的方向/托起希望的重量。
一首首小诗,像一点点星火照亮了巴娃枯竭的精神。巴娃开始像诗人一样去寻找身边一切可以写的东西,发现、观察、想象、描绘,这些目标仿佛打开了巴娃的第三只眼,当一个孩子拥有了诗人的眼睛,世界一切事物便有了注释,人间一切感悟都有了出口。巴娃由此时,开始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里有好诗好文的摘抄,也有小诗小文的撰写,巴娃把一切可以与人说,不可与人说的都说进了日记本。随着日记本的丰厚,巴娃便能时常投稿于学校的小报。
谁能想到,因为学校的拆并,小报、老师、同学们能一起同上一个台阶,成为高中校园的校报。
年轻的红老师,对于巴娃等同学们,是有功德的。单调无趣的知识,乏味的老师,不学无术的同学们,构成了枯燥的初中生活,偏偏这一份小报,这一份执念,这一份诗情像光一样照进了巴娃的心中。因为常常想写,却苦于词不达意,积累不够,巴娃便开始努力读书。家里买不起书,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巴娃就读老师的杂志,读新华字典,使劲读语文书,真真是吃得少却消化好。进了高中之后,红老师还留在初中部任教,常常不得见,但是每月一期的《弦声报》却能如期到达教室。其他同学读的是文章,巴娃读的是回忆和温情。
时过境迁。听说红老师因为出色的教学水平早已从初中部调到高中部,又因《弦声报》的不同凡响受到县里的赏识常常给领导执笔,学校因此露脸,再后来他成功调入县城的重点高中,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