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屯田制度分为民屯和军屯,
民屯的最高首领是中央的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大司农之下设置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两者都是六品官,但典农校尉的俸禄略低。
军屯的最高权力应该掌握在度支尚书手中,地位与大司农等同,其下则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以及度支都尉。
度支都尉下面也设有司马,只是军屯以六十人为一屯,较之民屯人数更多。
度支尚书的得力助手——度支校尉是六品官员,俸禄“比二千石”(粮食百斛),实际职责是在军队中负责供给与核算,出征时负责监督和运输军粮。
户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户部下属四个司:一曰户部司,二曰度支司,三曰金部司,四曰仓部司。
户部司管理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军需、俸饷和财政收支;
度支司负责制造货币、管理货币进入市场;
金部司存储国家的钱财和物品(即国库);
仓部司管理税粮、军需的验收及转运。
在晋代,一般案件在地方县衙审理,重大案件则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共同审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是古代的三法司,其中,刑部负责审案与刑罚执行,大理寺负责复核刑部审理的案件里比较重大的案件,御史台则负责监督。
京尹是一个古代官名,是首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在晋代,京尹可能指的是京兆尹,其职责是掌治京师。
汉代京兆尹掌治十二县,与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
户部: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刑部:掌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
此外,晋朝的三公九卿分别是: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总管国家运营全面。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