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0漏风原因(1 / 2)随风飘荡的落叶首页

这些倭国人假扮的赶尸队伍也是因为他们对于赶尸的这种风俗了解的流于表面。只知其然,不知知其所以然,所以被江湖经验的洪五爷一眼便看出了破绽。

赶尸是巫术的一部分。赶尸,也与蛊毒、落花洞女一起,并称为“湘西三邪”。

湘西位于HUN省西部,主要是在沅江流域一带,大多是崇山峻岭,其间道路崎岖,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

“辰州符”赶尸的地域范围往北只到朗州(常德)不能过洞庭湖,向东只到靖州,向西只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云南和贵州。

在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但这一行业又据说这跟“上古祭司”有密切关系。

相传几千年以前,蚩尤带兵与敌对部族厮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蚩尤对身边的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

军师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

于是军师装扮成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魂尔魄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

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

敌人的追兵来了,蚩尤和军师联手作法引来“五更大雾”,将敌人困在迷魂阵里。

其实感情是新的明朝流行于清代中期一种风俗习惯。

赶尸技术出现,是明朝西南土司的部队被调至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这些战死的士兵和他们所获得的银两都要送回家乡去。

当时这些土司士兵要把尸体运回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明朝是以首级计的,他们不想被死后砍掉首级。所以他们的战友便将他们的尸体火化或利用中药处理腊肉的手段将尸体熏制之后便由同乡带回家乡安葬。

第二次大规模的赶尸行动是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赶”的。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正式产生了。

在此之后便是由于清朝有“秋决”的惯例,各州府县衙门每年秋分时节都会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中的死囚。

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则需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因为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

为了增加神秘效果和防止其他人跟自己抢夺生意,所以这套赶尸的生意是相当有仪式感和神秘性的。

一般在秋决临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亲属和同乡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会凑一些银子给他们请来的老司(惯例是各着青衣和红衣的两位),买好一应物品。行刑当天,老司和助手以及帮忙的人都要在法场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头落地。

一等到监斩官离开法场,红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语,助手帮忙将被斩的客籍死囚身首缝合在一起,再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板心、脚掌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然后用五色布条绑紧。

据故老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还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辰州符)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其魂魄留在死者体内。

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封面而戴)。诸事办妥,红衣老司念毕咒语,大喝一声“起!”负责穿黑衣的背起客籍死尸便会应声站起。

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背尸人的前面当地人叫做“赶尸匠”。